2014年1月9日 星期四

古希臘雕像研究

林意真
(台灣大學歷史系學生)

     一、               前言

古希臘的雕塑一向被視為藝術史上的奇葩,時至今日,許多當時留下的作品仍是雕塑藝術的典範。但實際上我們關注與討論的焦點,通常侷限於希臘雕塑全盛時期的作品,在此時期之前的希臘藝術,往往因其代表作品不及古典時期圓熟完美,而受忽略。從考古資料可發現,在古典時期之前的希臘雕塑,明顯具有許多與古典時期迥異的藝術風格,其中最令人費解的雕塑特徵,即所謂「古風的微笑」。在常見的古希臘藝術史分期中,古風時期的雕塑幾乎都具有相似的、嘴角上揚的微笑;這樣的微笑底下,究竟含有何種意涵與形成原因,即是我們想探討的主題。

我們一致認為,這樣的報告不單只是報告,裡面更充滿了好奇心、疑問和對於這重要卻被人淡忘的時代的一個深深嘆息。在報告裡,我們先界定希臘古風時期的範圍,然後說明、描述此時雕像的特色與代表作品,最後討論我們對於古風時期雕像的想法與疑問。同時我們還要再補充一點,由於本文的預設讀者為一般大眾,因此我們將採用較為淺白的行文方式,旨在使讀者易讀易懂,並對文中主題產生興趣。


二、               正文

(一)時期的分類

我們一般將古希臘藝術史分為以下四個時期
1)幾何風格時期(亦稱荷馬時期):西元前十二世紀至前八世紀
2)古風時期:西元前七世紀至前六世紀
3)古典時期:西元前五世紀至前四世紀
4)希臘化時期:西元前四世紀至西元一世紀

另有一種說法,是將「古風時期」分為初中後三期,分別為初期:800~550BC;中期:550~480BC;後期:480~450BC然而這樣的分法卻會涵蓋上述說法的「幾何風格時期」;此外,在許多藝術史資料裡,也多次提及「東方化時期(西元前七世紀)」一詞,但其與「古風時期」的分期界線卻模糊不清。

因此,究竟該如何定位「古風時期」在古希臘藝術史的脈落,似乎還有待釐清。關於這點,我們將在介紹「古風時期」的雕塑特色之後,嘗試提出我們的想法與說明。

(二)古風時期的雕塑特色與代表作品

古風時期又稱古拙時期、古樸時期。該時期的雕塑大多以「青年裸身立像」與「女性著衣立像」為主體。作品風格深受埃及雕像「正面律」的影響,整個人像呈現正面直立的狀態。不過相較於埃及,這些雕像在人體比例與肌肉質感的表現,都更為出色、更接近真實;同時,雕像周圍的石塊也盡被鑿去,成為完全獨立的雕像,不似埃及塑像尚未從週遭石塊中解放出來。值得注意的是,此時期的雕像面部開始展露表情,出現一種被稱之為「古風的微笑」的雕塑風格。

      

此時期的代表作有《青年立像korous[3]、《荷犢的男子The Moschophoros or calf-bearer[4]、《穿披肩的女孩peplos kore[5]等作品。以下我們將以《荷犢的男子The Moschophoros or calf-bearer》為代表,分析其雕像特色,來對照上述的古風時期雕塑風格。

荷犢的男子The Moschophoros or calf-bearer》,約作於西元前570年前後,以大理石雕成,高165釐米;主角為一青年牧者,肩負一犢。由圖片可觀察到,青年的髮式具有埃及雕像的捲髮裝飾;整尊雕像直立端正,左腿微伸,呈歇腳狀;青年以雙手緊抓小牛,配合批身薄衣,透露出肌肉的曲線與質感;相較於古典時期的圓潤線條,青年的雙眼卻是以凹洞表現,呈現一種直樸的神韻;兩邊嘴角上勾,展露笑意。



藉由荷犢的男子The Moschophoros or calf-bearer》為例,我們可對古風時期的雕像風格,進一步整理條列以下特點:
1)古風的微笑:肌肉已有彈性,身體內涵在雕刻中出現生命感,面部有微笑。
2)有著像極法老頭上的埃及式捲髮髮飾(受埃及影響)。
3男性雕像膝部有明顯連接處[6]、雙手並貼於腿和手部拳頭姿勢(女性也有)。
4)歇腳的站立:人物重心在右足,左足則成歇站姿態(左腳微伸)。
5)雕像可能原有顏色:成唯一有機體,產生肌膚感(使五官更清晰)。
6)雕像仍呈現僵硬狀態,讓人覺得有被束縛住的感覺。
7)雕像的正面性(尤其是初期的時候)

其中「古風的微笑」正是我們最為好奇的雕像特徵,對此,我們查閱各種有關此微笑內涵的解釋供讀者參考:

一、反映健康的情緒和幸福生活。

二、由於使嘴巴彎曲起來存在著技術上的困難。意思是,希臘的雕刻家可能怕雕刻的時候,嘴巴的部分特別脆弱,因此在折衷之下,才會有如此奇怪又似神祕的微笑)。

三、從埃及美索不達米亞藝術獲得啟示。

四、藝術家重視向自然學習,刻意追求一種愉悅的美感。

五、成為流行美感,價值觀的認定。

六、生命力的象徵。

接下來我們將引用兩位學者的說法,意在對此時期有更完整、更進一步的敘述與瞭解。以下是宮布利希教授在《藝術的故事[7]》一書中,對古風時期雕塑技藝的描述:

希臘各城邦當中,以阿提卡(Attica)為中心的雅典在藝術史上是最聞名重要的。要指出這項革命始於何時何地,是件困難的事情,只能說大約始於西元前六世紀,在第一座石造神殿在希臘完成之時。我們知道在這以前,古東方帝國的藝術家,曾為追求某一種完美而奮鬥過,他們盡可能忠實的努力模仿祖先留傳下來的藝術,嚴守所學得的神聖法則。希臘藝術家著手雕製石像,是埃及人和亞述人停手處開始的。德爾斐(Delphi土的青年雕像,顯示他們研究並仿製埃及人像,又學習如何塑製站立的青年雕像,表現其軀幹個肌肉互相連結的關係。同時也顯示藝術家不再追隨任何公式,儘管會得到好效果,為滿足,而開始自己來實驗。他們顯得有興致去探討膝部的真正模樣;當然,結果也許不一定十分成功,看來似乎比埃及作品裡的膝部更軟弱無力,但重要的是,他已經決定要創造自己的風貌,而不聽信老處方。藝術不再是一個學著以既定公式來表現人體的課題了,每一位希臘雕刻家,都想知道他自己要怎樣才能呈現一個特殊的人體。埃及人以知識為其藝術基礎,而希臘人卻開始運用他們的眼睛。此一番革新一旦出現端倪,變無法中止。
  在工作場裡,雕刻家精心演練著新概念,新表現法;大家熱烈的吸收別人的新東西,並加上自己的新發現。有人發現要如何雕琢軀幹主體;有人發現雙足若不固定在地面上,則人像會變得生動許多;有人發現雙足只要使嘴唇往上彎,整張臉變會微笑起來。當然埃及人的手法在許多方面都比較可靠,希臘藝術家的嘗試也往往不靈光,那微笑或許像是侷促窘迫的咧嘴;那較不僵直生硬的立足姿態,或許予人裝模作樣的感覺。然而,希臘藝術家並不輕易被這些困難所嚇阻。他們已經上路了,那是一條不回頭的路。

    宮布利希教授講到了希臘雕刻家承襲、仿製著埃及的雕刻,但也在這之中發展、突破和不斷實驗,最後雕塑風格漸漸轉向,形成我們所知的輝煌希臘古典時期。另外,文中也特別提及早期雕像膝部、嘴唇不夠自然的問題;我們觀察到,這些問題恰好可以用來說明,為何古風時期的雕像會有這些特色?為何這些特色與古典時期作品幾乎迥然不同?或許正如宮布利希教授所言:雕刻藝術作品在初期的時候脫離不了石頭的束縛,必須經過很長的一段時間後,才有後來的古典時期、聞名天下的希臘人體雕像。

因此在古希臘藝術史中,古風時期實為一段不容忽略的階段,正是因為歷經了眾藝術家的大膽實驗,在此摸索過程中蓄積能量,才足以成就為後人所景仰的古典時期傑作。
  
    對古風時期作品的特徵與其在古希臘藝術史上的脈落,具一定程度的瞭解之後,接著我們要把焦點放在「古風的微笑」的出現與消失。以下摘錄Horst Woldemar jason美術之旅[8]裡的說法

「古風時期前代的雕刻都具有嘴角上揚的表情(即使是在戰場上瀕死的戰士也不例外)。由此奇異之點,亦被稱為謎樣的微笑。希臘人即使近似埃及般地製做重視形式的概念作品,然其思想的根柢仍具有和埃及人不同的人類中心之現世世界觀(眾神作為人類姿態看待,在發明世界最初的民主政治的希臘人心中,把現實的人類作為一切世界觀的尺度,此種精神必使美術脫離初期超越自然的形式主義,而直接走入自然主義)。…但是,這種對於生之表現的強烈關注所生的表情,不久後也就隨著技術的進步而變的舉無輕重。…有時候看似簡單的事情卻難以完成。希臘古代晚期雕刻家,對戰爭中充滿掙扎、動感的人物處理仍評留在只能使雕像維持靜立的緊戒狀態。…現在(古典時期),整個雕像形體充滿了生氣(生命力)。由於象徵生命的古代風格微笑已經不再需要,取而代之的是一副嚴肅沉思的表情,有了一種新的自然風格和和諧比例。」


    依據此段文字所言,作者也無法明確解答,為何此時期的雕像會有所謂「謎樣微笑」,但他認為這個微笑正是代表雕像的生命力。當時的藝術家受限於雕塑技術,無法隨心所欲的型塑肢體質感,表現出作品的生命力,所以希臘雕刻家刻意以嘴角上揚的微笑,來強調作品具有一種寧靜的奕奕生意。然而隨著時間的推演與技藝的進步,希臘雕像的肢體開始富於動感,足以自然流露生命的氣息,因此「古風的微笑」漸被捨棄,終於在之後的希臘雕像裡消失無蹤。

(三)對分期的疑問與說明

回到我們在第一節所提及的問題,某些說法對「古風時期」早期的分類,涵蓋到一般分類裡的「幾何風格時期」。以下我們藉由《赫哈克勒斯與薩提洛斯[u4] 》這個作品,對照古風時期的作品特徵,提出我們對該分期觀點的想法:


《赫哈克勒斯與薩提洛斯》

    這尊雕像是鑄造於約西元前750年左右(恰好落在該說法的古風早期800~550BC區間),高11.3cm,是青銅器所做的小型雕像,現存於紐約的愛托波利坦美術館。可是當我們細看這雕像的時候,並未發現後來古風時期的幾個特色,比如說:較為高大;頭飾帶有濃厚的埃及風格;面容表情幾乎是微笑,或說有細部的表情;雖然僵硬,但是仍有一定理想性比例的身軀。因此我們認為,將這樣的雕像納入古風時期,是不合理的。換言之,我們並不贊同該分期觀點對古風時期的界定。

另一問題則是,「東方化時期」與古風時期之間究竟該如何界定?或「東方化時期」究竟該不該納入古風時期?我們首先來看下面這張圖:


《奧賽爾女郎(Dame d'Auxerre)》

    這尊雕像約完成於西元前650~600年左右,正好落於「東方化時期」的區間內。但是,我們觀察到這尊雕像已經有了古風時期的特徵:僵硬的身軀;埃及式的捲髮;面部表情活潑,具有典型的「古風的微笑」。因此我們認為,所謂「東方化時期」其實可納入古風時期早期。

    最後我們來討論,古風時期結束於五世紀左右究竟合不合理?以下將以《宙斯像Zeus》為例,嘗試說明該問題:


《宙斯像》[9]

    這雕像大約是在西元前460~450年左右製作,而我們可以清楚看到這和古風時期的雕像有很大的差別,其中包括(1)肢體的動作;(2)身體的線條;(3)臉部的表情;(4)頭髮的樣式。因此以五世紀做為一個分界是合理的,當時作品的特徵已和典型的古風時期雕像明顯不同。
   
綜合以上觀點,我們傾向將「古風時期」界定於西元前七世紀至前五世紀;同時,也將「東方化時期」納入古風時期。我們認為這樣的劃分,對讀者而言不僅較明確易懂,也有助於瞭解各時代的區別。

(四)結論

也許我們可以先這樣子了解這一時期:古風時期雕像的微笑出現的原因可能很多(也許是我上面所提的那些,但也很可能不是),但是我們認為可以簡單地總歸一句話:這些雕像脫離不了石頭的束縛。在看完資料之後,我們認為技術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那時仍處於一種實驗的狀態,正在一步一步慢慢的走出埃及等地的雕刻藝術的影響。而當技術逐漸圓渾成熟的時候(當肢體可以表達生命力時),那抹微笑也漸漸派不上用場,留下微笑反而讓整個雕像的生命力被剝奪走、被束縛掉(我們就來想像一下若是「擲鐵餅的運動員」像古風時期雕像的男性Korous一樣微笑的話,那該有多奇怪,甚至有些詭異)。

三、          延伸問題

以下羅列我們探討該主題時,所觸及的旁枝問題,未來若有機會,將會是我們繼續探索該主題的延伸;同時也提供有興趣的讀者參考。


(1)    在做這個報告的時候,我們有去研究埃及雕像和希臘雕像的不同之處,在《西方美術演變史》裡就提到了埃及和希臘雕像的不同在於「考慮雕像和周圍的空間關係」時。埃及的雕像雖然仍有人的生氣(雖然所謂的正面性給予雕像很大的束縛),但是其象徵性多於實際;軀體和空間的區別只是視覺而非實體的(身體各部分之間是被粗糙的石頭填滿);而希臘的雕像是一種圓雕,也就是可以從各種角度來看它,儘管前後左右的相互聯繫仍有些彆扭,但是很重要的一點是,藝術家們仍挖空手和軀體之間的石頭,用以區分肌肉和空間。我們想問的是:為什麼會有這樣子得不一樣?希臘人很大一部分的雕刻是參考於埃及的,那為什麼他們不就像埃及一樣呢(我記得他們前期的雕像還有這樣的性質,但是能找到的並不多,幾乎都已經是文中軀體和空間分離的雕像)?是因為民族的性質嗎?是因為少了傳統的束縛嗎?(這個問題我認為我們做不來,看似非常簡單,但實際上所牽連出的問題龐大、複雜到無法解釋。我們有試著從古希臘的政治、社會、經濟、文化層面去看問題,但因為時間和能力的關係,我們放棄了將這樣的問題放入報告裡。但不代表說這個問題不值得人們思考)。

(2)    當我們這組在研究的時候,我們看到了一個有趣的事情。在《古希臘政治、社會與文化史》裡就有提到:「藝術造型和技術方面:古希臘人最早的大型大理石雕像是受埃及影響。第一座大理石雕像最早是出現在公元前六世紀,但是至公元前五世紀才成為常見的藝術形式(之後大理石雕塑數量就遠遠超過了以前其他石材合成的雕塑)。」我們想問的是:會不會石材的材質影響了希臘雕刻家發揮的範圍?因為仔細看看這些時間點,都幾乎落在轉變的時期,所以讓我不得不這樣做了一個聯想(當然可能非常可笑,但我們覺得非常有趣,因此想說提出來看看)。

(3)    在《西方美術史話》中提到了:「來自北方過著原始生活的部落,雖然吸收了克里特-邁錫尼文化,受到了埃及和西亞文化的影響,但直到公元前九到八世紀才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原來的部落,先後成了希臘各城邦的基礎)。公元前七世紀的希臘仍帶有明顯的埃及影響(那時希臘人不但在埃及有一塊小小的殖民地,希臘人也常常去埃及經商)」我們想問的是:為什麼到了七世紀左右(也許更早),希臘人才對人體產生出強烈的興趣?是因為受了埃及的影響嗎?那這和經濟政治有沒有關聯?(但很可惜的是,我們已無法回到古老的過去而明白這些事情了)



[3]見左圖。《青年立像korous》,約西元前550年,米洛斯(Milos)出土,現藏於希臘雅典國家考古博物館。
[4]見中圖。荷犢的男子The Moschophoros or calf-bearer》,約西元前570年,大理石,衛城(Acropolis)出土,現藏於希臘雅典衛城博物館。
[5]見右圖。《穿披肩的女孩peplos kore》,約西元前530年,大理石,高122公分,衛城(Acropolis)出土,現藏於希臘雅典衛城博物館。
[6]如果仔細看上述左圖青年立像的膝部,就會發現大腿和小腿之間的連接膝部似乎特別明顯,如果再將同時期的青年雕像一同比較,就可以清楚發現這個現象。
[7]宮布利希,《藝術的故事》(台北市:聯經,2012.04)第五版,頁78
[8]Horst Woldemar jason美術之旅》(台北市:桂冠,1989
[9]《宙斯像》,青銅,210公分高,從希臘鄰近海底撈出,現藏於希臘雅典的國家考古博物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