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9日 星期日

台灣校園民主化運動歷史


陳翠蓮


二二八事件

二二八行動反而是中南部的學生表現比較鮮明。但二二八事件衝擊一個世代,很多人都躲到山上,很多人對國民黨反感,加入共產黨的青年變多。當時調查局的報告,1947年台灣省工作委員會(中共地下黨),人員只有七十個人。二二八事件後,1948年底大概人數增加到五百人。1949年有一千三百人。事實上,中國共產黨的擴張與二二八事件有關係。

國民黨當時撤退,就有一波校園的清理活動。1945年接收以來,有很多中國的學生進入台灣的校園,隨著共產黨的勢力擴大,校園裡有左翼的勢力。國民黨泉員撤退至台,需要解決學生的動員和抗議。


四六事件

194946,警備總司令陳程發動大的逮捕行動,進台大宿舍清掃可疑的左翼學生。他們認為學生有組織性的行動背後是共產黨在支援。四六事件有一個傅斯年神話──我有一個請求,你今天晚上驅離學生時不能流血,若有學生流血,我要跟你拼命──最近的史料發現,在陳盛的回憶錄裡(當時台灣省省主席),他當時要求抓學生都有和臺大、師大校長協商,傅斯年校長支持抓共產黨學生,並沒有阻止情治人員進入校園,但也要求不要學生流血。(有美化的情況)

1950年開始很多學生被捕,傅斯年保留學生的學籍。師範大學的狀況更為嚴酷,經過整頓、很多人被清理控制,這樣的情形襯托出來,臺大好像比較自由。但實際上不太一樣。四六事件之後,很多學生逃走──很多知識青年對國民黨不滿,轉向共產黨,對共產黨有期待(共產黨有組織的力量)。一九五零年代,台北市工作委員會──1950台北市工委會案──很多醫學院的教授醫生被抓走、槍決(許強、郭琇琮、胡鑫麟、胡寶珍、蘇友鵬、謝湧鏡、謝桂林、朱耀珈)。醫生很多人被關在綠島,當時綠島的醫療很差,所以他們就集結起來組成醫療團隊,十分諷刺,最菁英的人才在綠島。1950年代──學生工作委員會──學委會案,很多臺大、師大的學生被捕(工學院、農學院、醫學院很多學生被捕,很多人連照片都找不到,資料不齊全),如顏世鴻、林恩魁被關但後來被釋放,可葉盛吉被行刑。這些政治犯行刑前會要求寫遺書,照理應給家屬,但是政府沒有給家屬,是最近幾年開檔案才發現這些遺書、自白,輾轉交給家屬。

白色恐怖高潮

白色恐怖最高潮的時期,在一九五零年代,只要有接觸、閱讀共產黨相關書籍,都有可能被逮捕。法學院也受害──彭明敏(台籍菁英)、魏廷朝、謝x敏(後兩位為學生)──台灣不可能反攻大陸,美國也會限制台灣反攻大陸,1954年就已經凸顯出反攻大陸的不可能性。彭明敏認為這是官方的謊言和詭計,官方因為反攻大陸而戒嚴、限制人民的權利,這根本只是為了權力集中與獨裁統治。所謂自由中國根本沒有自由,憲法被凍結,實際上的政治統治世軍管。所以在1964年寫了〈台灣人民自救宣言〉,但是後來印刷的時候被逮捕。裡面有很多主張──行憲、國會全面改選、以其他名字加入聯合國……──就已提出很多有意義的事情,且就連現在很多裡面的主張至今還未落實。彭明敏被軟禁,兩個學生被抓。當時候有一些國際人道救援組織將彭明敏偷帶出境(化成日本人逃走),逃到瑞典,然後公開現身上瑞典媒體,國民黨那個時候才發現疏漏。後彭明敏先待在瑞典獲得政治庇護,輾轉到美國,但兩個學生就很慘,被釋放後又被關了一次。

威權體制之下,學生只有愛國運動、表達對國家的忠誠和支持,沒有反抗運動。但一九六零年代有一波學生運動,狄仁華(外國人)投中央日報──〈人情味與公德心〉──認為台灣很有人情味,但是沒有對於公共事務的關心。於是臺大的陳鎮國、政大許席圖:「中國青年自覺運動」,此時臺大、各個學校出現了很多社會服務性社團。爾後許席圖組織統一中國基金會,官方覺得不妥,1969年發生統中會事件,當時政大的代聯會主席被捕。官方一開始鼓勵學生運動,但是組織化之後就開始抓人,而許席圖在被抓之後精神失常(現在還活著)。

一九七零年代外交內政危機

1970年代又一次官方容許的運動,1971年保釣運動、退出聯合國(事實上代表是被逐出去),1972年日本與台灣斷交,接下來幾年中美關係正常化,1978年十二月,中美建交與台斷交。1970年代在外交上有巨大的外交挑戰,但必須注意,1970年代之前只承認中華民國(中國唯一合法的政府,共產黨是叛亂團體)。政府的論述受到嚴厲的挑戰,所謂戡亂、戒嚴已無立足之地,對正當性有極大的挑戰,軍事統治沒有繼續存在的理由(軍事統治是為反攻大陸)。外交,連帶到內政上的挑戰。這時候內政還有一個大問題,就是接班問題。一九七零年代蔣介石已經八十幾歲,想要把權力順利移轉到蔣經國身上,其實蔣介石很早就開始培養蔣經國,一九五零年代就被安插在情治單位之中。1970年美國與日本協議把琉球、釣魚台交還給日本,在美國的海外留學生抗議此事,傳回台灣。當時高壓的政治風氣開了一個口,鼓勵青年議政、廣開言路,提出對國家的建議。1971年改組《大學雜誌》(但事實上是政府在主持)──在之中就有相當學生議論──蔣經國被塑造成青年導師。臺大開始有很多相關的研討會,但就在學生運動上揚之前,1972年蔣經國順利接任行政院長,接班成功(開明的改革者ㄎㄎ)。當時台灣似乎有改革氣象,所謂「革新保台」,但是在蔣經國接班後,《大學雜誌》就被關閉,一些教授也被逮捕(台大哲學系事件)。1975年,蔣介石過世,蔣經國在1978年接任總統,這段時間其實是變成內閣制,雖然有總統嚴家淦,蔣經國掌握實質權力。

台大哲學系事件

1973-1975年──文學院的整頓,很多老師被停聘、台大哲學系研究所停招一年。最近幾年有台大哲學系事件的報告。台大哲學系不只老師被停聘、學生也被情治單位逮捕。當時有個師大學生郭譽孚因為朋友無辜被抓,打算救他的同學,於是拿著刀子在台大門口坐下,寫完求救的字句之後,便拿刀自殺,但後來被救回來。但周一回的媽媽上吊自殺。這是學生在抗爭之中付出的代價……

陳文成事件


民主運動一直沒有停止過,只是沒有辦法壯大,因為很多都會被逮捕。1970-1980年代美國的民主運動非常活絡,1950-1960年代反對國民黨的大本營在日本。陳文成在1981年暑假回來,但被警備總部約談,沒有回來,七月三號就在研究生圖書館旁被發現。陳文成的死因很離奇,鞋子裡面塞著鈔票,但哪有人自殺鞋子裡塞鈔票?這是民間的習慣──使死者一路好走──這恐怕不是自殺。一九八零代,社會已經開始湧動,1979年發生美麗島事件,民間給予很多聲援,19801981年的地方公職人員選舉支持(人民對國民黨的審判)。但此時卻發生陳文成事件,這引起了社會非常大的迴響。這背後就引發出很多問題。陳文成在海外求學,為什麼警備總部要逮捕他?當時美國大幅度的報導此事,說明國民黨安排海外間諜打小報告,使政府列黑名單不使其回來。

一般認為,陳文成在海外支持美麗島雜誌,募款的時候用自己的名字匯款回台灣,甚至抗議時不戴面具。這些行動被校園間諜打小報告,所以被約談。但為什麼會死亡?目前官方沒有開檔案。在台灣發生的政治案件幾乎都沒有辦法調查清楚,但有個對照組,1984年江南案。有個記者寫了一本蔣經國傳,批評其獨裁,情報局派黑道到美國把記者暗殺掉,美國調查的時候就破案、事情就很清楚。但陳文成卻變成懸案──為什麼滿身是傷?為什麼陳屍在研究生圖書館旁?1982年的二月二十八日,林義雄家的滅門血案。官方透過血腥手段恐嚇人民。林義雄是台大法律畢業,因為美麗島事件被逮捕,他的家人、朋友都被情治機關監控,後來家人被殺害。奇怪的是,發生在台灣的事情都無法破案。為什麼關心國家的知識分子會被警備總部約談、會自殺?這太不合理了,他才剛謀好職位、太太生了小孩,怎麼可能自殺?很久以來,臺大學生都在推動陳文成紀念廣場,紀念台灣民主運動。(現在設立廣場,但沒有紀念碑──弔詭)

校園民主化運動


八零年代民主運動對校園的衝擊──1985年開始真正推動臺大學生的普選──1985511「臺大學生普選遊行」(戒嚴時期不准遊行,參加的學生被記過)。1986511李文忠事件,李文忠被退學,許多學生去聲援抗議。最後李文忠還是被退學,而且還被召去當兵。1986年自由之愛事件,大學論壇被禁,停社一年,便要求言論自由──自由之愛。1987年站出來的人更多,五月十一日繼續抗議──五一臺大學生日。又出來的人又被記過,事情不斷重演,其實人員也很類似。接下來幾次的異議社團開始掌握代聯會,改造校園空間──用惡作劇諷刺的方式移走蔣介石銅像。當時要求廢除審查制度、要求政黨退出校園……這樣的呼聲在各個校園起來,到1989年甚至提出大學法改革,過去政黨控制的校園大解放,變成教授治校。那時候開始有學生團體的串聯,最後分成兩支團體。1990年代國民大會自肥,幾個台大學生到中正紀念堂抗議,結果許多人前來呼應,就變成1990年的三月學運。但何以達成?和一九八零年代的學生校園抗議運動有關。學生運動一波一波,九零年代的政治改革開始有了起色,比如一九九二年國會全面改選,一九九四年台灣省長遴選、一九九六年總統直選。台灣的民主改革的重點變成在選舉,但是政治文化有很大的差距,在整個過程並沒有對過去的政治文化清理、要求真相,而如今舊的政治文化和新的政治體制的連結是現在台灣民主化的危機。1988年五二事件之後,就沒有鎮暴警察,但是2008年的野草莓運動後又重捲使用鎮暴警察,其實現在只差沒有噴催淚瓦斯。


從戰後以來,政治民主的追求從未斷過。臺大的校園在一九六零年代前後被嚴格控制,一個一個年輕人被送上刑場,用這些手段使校園一片死寂,只容許愛國運動,不容許反抗運動。八零年代學生運動又再起來,民主運動起來、威權體制鬆動,校園才開始呼應而起來。

Q&A


野百合運動──如何串聯?當時後學生靜坐,報紙就大幅報導(當時新聞媒體非常好,記者幾乎都把這當社會運動在做),學生看到報紙就開始有人去。當時沒有手機,但有bbcall,另外媒體對學生很友善,批評國民大會。當時候最支持學生的報紙是自立晚報──裡面很多記者都是校園裡異議社團的學生。

讀書會、社團都是很重要的。

2014年10月13日 星期一

台灣吧演講

【台灣吧】

20141013
台灣大學新生大樓303


  • 「教書匠,教育家」:
    • 掌握話語權,這對於學生很有影響力,但如何使用?
    • 不帶批評(負面、否定)的方式讓學生思考;究竟想要教什麼?手段是什麼?
    • 「鱷魚與木頭」:牛羚判斷水中有鱷魚很重要-先知先覺(壯烈犧牲...)、後知後覺、不知不覺。讓社會越來越好,需要和體制衝撞。社會改造的工程就像是打仗一樣,但是持久戰。後勤、外交如何做的好?--教育(任何的教育)
    •  訴求對象不單只是學校和學生。透過影片影響社會大眾的人。
    • 站不出去是否是對社會漠不關心?不,在自己的戰場上做好事情-「教育」(用自己的模式,但讓學生相信自己)
    • 談認真的東西:影片中的「討論課」丟出問題--激發興趣讓他去找東西(教材連結--目前規劃)
  • 台灣存在無解的認同問題--為什麼台灣人對於日本人的情緒這麼微妙?

  • 學習歷史為什麼不能很有趣?(通常是悲觀負面的歷史接收和輸出)
    • 不有趣、沉重沒有辦法使大眾被吸引。但沒有東西,就自己做。
    • 台灣的藍海在哪裡?(似乎很多人在尋找)--從生活周遭找到匱乏的東西
    • future learning:如果未來的人不需要這些東西,為什麼要教他們?
    • 線上課程--但完成課程的人有多少?如何解決線上課程完成率?要有趣!
    • 閱讀理解-資訊檢索-判斷能力:有沒有想過、該怎麼做?
    • 只是把學生一味的想爛

  • 用我們的方式呈現我們想要的東西
    • 東西在討論之中成形,但沒有心無從發揮
    • 沒有能力就找有能力的人啦
    • crash course(難道台灣做不出來嗎?)
    • 學運:大家在戰鬥,但是不知道為什麼而戰,不知道為什麼而努力--歷史可以是加強認識自己的東西(interesting!!!!) 
    • 做好事為什麼是做慈善?走的長久無法用公益執行(ex. 沃草)如果商人可以用商品賣錢做壞事,為什麼好人不能賣東西做好事?並非消費歷史(為了讓影片拍完而賣東西)
    • 拍影片不是寫論文說清楚,本來就不是旨趣。影片的目的是引起大家的興趣,建置完整的教材--「有興趣,然後呢?」

  • 演講討論:
    • 拋出問題之後,然後呢?蒐集問題答案、集合焦點會。開始想了,後面可以開始做什麼?(interesting)
    • 難道只有歷史可以這樣處理嗎?呈現出來的是一個範例(參考)
    • 需要一個更好的、更全面的網路資源,使人們願意去學習(very interesting)
    • 只有一個人處理文本,其實壓力很大--希望能夠讀資料能夠更全面、更開放的闡述方式
    • 影片在教堂如何應用?使用來引起學生動機?還是把上課時間做更有效的運用(回家看討論)如何在課堂上如何做提問和討論--隨便你--能不能帶五、六篇文章不長的文章?--只是試圖提供更多的教材--導讀和討論(形式是老師掌握主導權)

Chocolate Bar:想到什麼,就去做吧。

2014年10月2日 星期四

愛欲與文明

《愛欲與文明》,H 馬庫色,南方出版社
《馬爾庫賽》,阿拉斯代爾 麥金太爾

Herbert Marcuse

1898生於柏林的猶太資產階級家庭,1917年才參加德國社會民主黨左翼但後來於1919年退出。M是柏林大學和佛萊堡大學的學生,在佛萊堡大學跟著海德格爾進行研究(也受教於胡塞爾),並以關於黑格爾本體論與其歷史哲學的關係的論文(《黑格爾的本體論與歷史性理論的基礎》)獲得博士學位。1933年納粹取得政權後前往日內瓦教學然後再前往美國。19341940年在哥倫比亞大學的社會研究所工作,此研究所是從法蘭克福遷過來的(在1932年被該所網羅)。後來在第二次大戰期間,美國國務院情報研究處工作十年,後來升等為東歐科的代理主任,再重返哥倫比亞大學(1951年)、哈佛大學(1954年)……

《愛欲與文明》,該書原是作者於19501951年在華盛頓精神病學院的講稿。出版時所用的副標題為:「對佛洛依德理論的哲學探討」。他只想對包含於洛伊德理論中的批的政治理論和哲學理論作一些隱身與闡發,並與馬克思的學說相結合,提出一種批判的文明理論。

        1996年版序言

愛欲與文明這個書名表達了一種樂觀的、委婉的甚至是積極的思想:發達工業社會的成就能使人扭轉進步的方向,打破生產與破壞、自由與壓抑之間命運攸關的聯合,換言之,他能使人懂得作樂的科學,以使人在反抗死亡威脅的一連串掙扎之中,學會按照自己的生命本能,用社會財富來塑造自己的環境。這種樂觀主義的根據是假設那些使人們長期接受統治的理論根據已經失效,匱乏和苦役這些現象也只是為了維護統治制度而被人為地維持著。我當初忽略或是低估了這樣一個事實:這種行將失效的理論根據,曾被更為有效的社會控制形式(如果不適取代的話)所大大強調。正是這個使社會得以平息生存的那些力量壓抑著個體尋求這樣的一種解放的需要。只要高標準的生活尚不足以使人們與其生命和其統治者達成和解,靈魂的社會工程和人類關係技術便會提供必要的原欲情感灌注。當富裕社會哩,政府幾乎無須證明其統治之合理。他們提供大量物品;確保人民的性慾能量和攻擊能量。與他們那樣成功地代表的破壞力亮──也即潛意識一樣,他們也處於善惡之外,在他們的邏輯之中,沒有矛盾律的地位。

當社會的富裕日益取決於不斷地生產和消費無用的垃圾、不實用的小玩意、故意製造的消耗品和破壞手段時,個體就絕不能僅以傳統的方式適應這些要求。看來,即使是最精緻的經濟之鞭也難以保證生存鬥爭能在今天已經過時的社會組織之中持續下去。同樣,法律和愛國精神看來也難以保證人民大眾會積極支持這個制度的日益危險的擴張。因此,科學地看到人的本能需要早已成了使制度得以繁衍的一個重要因素。這種科學的態度就是把必須購買和必須使用的產品成為了原欲的對象;把人們贈恨並與之鬥爭的民族敵人加以曲解、擴大成能激起並滿足潛意識深層的攻擊性要求的東西。大眾民主為這種現實原則的心理投射提供了治郅裝飾;他不僅允許人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選擇自己的主人,參與統治自己的政府,而起還使主人們藏匿在一層由他們控制的生產和破壞設施的技術面紗背後,並掩蓋了合作者在接受他的好處和舒適時所付出的人力和物力代價。雖然被有效操控和組織的人是自由的,但無知、無能和投射於心的他律確是人獲取這種自由的代價。

對自由人侈談解放是毫無意義的,因為所謂的自由人也就是不受壓迫的人。同樣,當男男女女們享受著前所未有的性自由時,尺談額外壓抑也是沒有意義的。但是時上,這種自由和滿足正在把人間變成地獄。在一些遙遠的地方,如越南、剛果、南美和一些富裕社會的少數民族聚集地,如密西西比州、阿拉巴馬州和紐約哈林黑人區,就是這種人間地獄的呈現。這些局部地區說明著總體的問題。要把這些地方說是發達社會中的一些貧困和不幸的小角落,而且認為這個社會也有能力逐漸地、溫和地清除這些小角落,這不僅是很可能,而且很合乎情理、甚至很實在且正確的解釋。但問題在於,發達社會為清除這些角落,付出什麼樣的代價?美元美鈔,還是人的生命和自由?

使用自由一詞時,我是十分猶豫的,因為時下一些人類所犯下的罪惡,恰恰都是打著自由的旗號,這種情況在歷史上也屢見不顯,因為貧困和剝削是經濟自由的產物,全世界人民都曾依在得到其主人和君主所施予的自由,而他們的心自由,往往只是對別人法律統治的服從。這樣,最初的暴力征服很快就變成了乾瘦奴役、變成通力合作。以繁衍一個使受奴役變得越來越有價值、越來越有意義的社會。這種同一生活方式的規模越大、質量越高,就越明顯地、必然地表明,所以能夠消除主奴關係並使壓抑不再出現的其他可能的生活方式都已消失殆盡。今天,自由和奴役的結合便的理所當然了,他已經成為了進步的一種手段。繁榮正越來越成為自動化生產的前提和副產品,這種自動化生產一方面正在內外層空間尋找消費和破壞的心出路,另一方面卻又不願進入國內外的貧困地區。人類的自由形象由於反對自由和攻擊、生產和破壞這種結合而被歪曲了,他成了顛覆這種進步的計畫。要解放追求和平與安定的本能需要,要解放非社會性的、自主愛欲的,首先就必須從壓抑性的富裕中解脫出來,即必須扭轉進步的方向。


我在愛欲與文明一書中提出,並在單面人一書中更充分地展開了這一論點,認為擺脫戰爭福利國家命運的唯一途徑,就是要爭取一個新的出發點,使人能在沒有內心進欲的前提下重建生產設施,因為這種內心禁慾為統治和剝削提供了心理基礎。人的這種形象是對尼采超人的斷然否定:這種人致力發達、體魄強健、不崇尚英雄也無須具備英雄的品。這種人不想過岌岌可危的生活,不想迎接挑戰;這種人心安理得地把生活作為自在的目的,快樂地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我的多型態性慾一詞是指,進步的這個新方向將完全取決於是否有機會使壓抑、被束縛的有機體的生物需要,能發揮積極的作用,也就是使人的軀體成為享樂的工具而不是勞動的工具。老一套的作法是發展時下流行的各種需要和機能,但現在看來,這已經行不通了。解放的前提或任務乃是要產生一些心的、性質完全不同的需要和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