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4日 星期三

台灣現代詩

台灣現代詩
柯慶明
2016.02.24


  • 「詩是透過美感觀照(1)整理經驗(2),凸顯意義(3)的一種思維方式(4)。」

活在這個時代,生活是片段的,之間不一定有內在的關聯性。我們的一天遇到的各種經驗,不見得有明白的規律、次序和因果,即便我們的學術努力,是希望能夠找出事件之間的因果關係。但這就是我們現代人的人生,非常複雜。那我們的人生要如何整理經驗,了解世界,這就很重要的。我們的生活、生命開始有道理,是因為我們能把經驗整理成有意義的形式,並且掌握內涵。你每天寫日記也可做到這一點,那詩呢?差別在哪?差別在詩必須透過美感(esthetic)觀照,美感不是beauty。妳不用現實的東西去看待事物,而是用美感,有距離地去觀察。比如大王椰子樹不只是樹,你可以看到每棵樹不同的形象和姿態,受到下雨刮風,天光雲影影響。詩人就通過詩,認識世界和自己,因為我們就是世界的一部分。我為何從詩開始?因為詩人對世界的認識、產生的感覺保存在詩作之中。也就通過詩人的認識,加以對照,我們一樣可以認識世界和自己。認識我們自己和他不一樣,但在某方面來講,你必須痛過有經驗的對象,正式經驗,並認識自我。

那麼這是第一點,第二點,是因為我們會牽涉別的東西,中國的詩歌,用漢語寫的詩歌,大多是抒情詩,我們很少寫所謂的epic,也不太寫敘事詩。台灣的現代詩,敘事詩的也很少,基本上還是抒情詩。大家讀小說就會知道,敘事詩裡面會描述衝突。(敘事-衝突-解決)抒情跟敘事最大的不同,不是沒有事件發生,而是從現象的某種對比,得出來的領悟(而非事件的解決),我舉一個比較古老的例子。中國頭一個歷史上只用八萬軍隊打敗八十萬軍隊(前秦入侵的軍隊)只有淝水之戰,這也讓晉朝得以繼續存在。晉朝靠著謝家軍作戰。謝家很特別,除了帶兵打仗、操作政治,也有很多特別的人出來,是一個文學的家族。(比如說討論詩經三百首哪首最好,謝玄說了:「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謝玄挑了講戰爭的詩(無法過家的生活,只因為戰爭)。「昔我往矣,楊柳霏霏」,我要出發的時候,楊柳在飄。「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思是語助詞,這時候,下著雪,我的心情如這般景象。請注意,大家會以為寫詩要寫形象,以為形象可以勾動美感,但是更有意思的是謝安(謝玄的叔父)。謝玄很浪漫,喜歡裝個香囊,他走到哪,香氣跟到哪,謝安也沒有阻止,他就提議和謝玄下棋,後來下贏了之後便一把把謝玄香囊取走。(好可愛)謝安提的詩經兩句更好,「訏謨定命遠猷辰告」謝玄形非常好,而謝安的意很好(詩有言、形、意)。現在的現代詩的內涵是跟著謝安的,因為經歷過的是不安的動盪時代,寫出來的,不只有形。

你有沒有注意過,很多詩的詩名只有兩個字,但李白的〈靜夜思〉不太一樣。「牀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在場的人有沒有人讀不懂靜夜思?但我要反問,大家真的懂嗎?李白真的只是要講他看的景色嗎?明月是什麼?只有滿月才叫做明月,滿月表示什麼,表示永恆的圓滿。一個人如果故鄉很好,應有盡有,有必要離開故鄉嗎?會離開故鄉去往他鄉,一定是因為他方有你所需的,所以才離開。人為何會離別?有時候是被迫,以時候是追求理想而走。當時在唐朝的讀書人,要求取功名就必須去長安,因此,這裡就牽涉到很有意思的事情,第二句所看到的事情應該發生在第一句之前,李白說霜,那時候必是寒冷之際,接下來他談,「舉頭望明月」,他先看照在地上的光,舉頭看月亮。李白的詩重複很多次字詞,但這不表示李白的詩不好,離家和想家,都各自有意義的。第一、第三句呼應,是亮的,但二、四句是暗的,地下頭的。在這首詩裡,李白要製造的張力,要省思的是,人生的抉擇。有得必有失,要追求明月似的世界和前程,還是要留在自己家鄉。可以去參考歌德的《詩與真實》(自傳),歌德雖然很喜愛待在自己的家鄉,但是他必須去闖世界。

講另外一首,《登幽州臺歌》「前不見來者,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仔細想這首詩,他要感嘆的是,活在現在,無法和古人直接見面和溝通,這個世界也不會因為我的離開而到此為止。可是這個宇宙,跟我們的生命比,是多麼永恆和寬廣,我們卻活在一切隔絕的宇宙之中,所以忍不住哭泣。

需要買中國現代選集,齊邦媛老師編的,台大出版中心。
有心得作業和學期報告,學期報告限講述過的作品或作家的其他詩作。
大學部2000字以上。繳交時間是六月十五號上課當天。
學期考試,六月二十二日,開書考,考前一周宣布題目。

漢語是個特別的語言,語音和文字是沒有連結在一起的。同一個漢字,可以有不同的發音。漢語的另一個特色是【一字一音】。中文詩就容易達到整齊的形式。所以使用漢語和漢字來寫作,會不知不覺寫對句,有時候可以對的非常工整,容易重複。以前題詩就是要做對,那現在的問題,就出現在翻譯上(分行分段翻),翻譯給了中文讀者新的形式。有了分行分段,就能有跨行的詩句,更重要的是,一但分行分段,會產生特殊,行與行之間既是獨立又是連結的「雙重可能」(double meaning)。現代詩很努力要學習西洋分行分段的韻律。所以我選了一首大家熟悉的〈再別康橋〉。接下去,我要告訴各位的是,假如你去看莎士比亞的戲劇,然後看有名的段落(比如馬克白),別人也常把這些當詩來看(不見得押韻),這些詩句後來發展成無韻詩。

〈死〉,敻虹

輕輕的拈起帽子
要走
許多話,只
說:
來世,我還要
結婚

帽子戴好,看似從容安詳,但是秘密是「要走」。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許多話,只」在活著的時候,我們要的都是多,但你能不能找到你生命之中的重要道理?佛教禪宗常講,「萬法歸一」,但一歸何處?(也許,一歸萬法)我年輕時候,愛讀泰戈爾的詩句,他寫了〈春之循環〉,嬰兒出生的哭不是哭,而是向世界表達我存在。「天上地下,唯我獨一」生命最重要的東西,就是不斷以自我表現來表示他的存在。當你在說時,還活著,但不說了,那就是死。「和」與「許多話」一樣,有著無限的可能。但這首歌還有個玄機,是首翻轉詩歌。拜倫曾說,所有的悲劇結束在葬禮,所有的喜劇都結束在婚禮,但這首詩結束在婚禮,可題目是死亡。詩,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世界,沒有我們自以為是的那麼簡單。

下禮拜要討論幾個問題,討論新詩和現代詩美學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