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3日 星期三

《西方公司的故事》摘要


關鍵字:西方公司、CIA、韓戰、空軍、民航空運大隊


[摘要]
翁台生《西方公司的故事》(台北:聯經,1991)--可搭配參考Tom Jones照片、CIA的檔案

P.15 一九五一年二月九日,美方一位高級官員終於出面洽辦有關西方公司(West Enterprise Co.)兩位代表史基納、唐納德前往台灣的簽證,這位官員還要求未來任何報告都不要提到他的名字,以免引起衣些不必要的困擾。他說這樣的要求是根據他在中央情報局上司的指示。照許多情況證據推斷,這個官員應該就是負責遠東地區情報總督導的艾倫杜勒斯。幾天後,國府駐美武官皮宗敢還特別提醒顧維鈞,在拍發給台北有關西方公司代表赴台的電報中,千萬不能提到那位官員的名字,否則會影響他和美國官員之間的交往。緊接著史基納唐納德之後又有六人提出申請,看來西方公司的業務總算順利地展開了。顧維鈞在日記中寫道:「很明顯,他們這次出國與去年十二月約翰斯頓所作的按牌有關,這個安排皮宗敢(大使館武官)曾向我報告。據我了解,約翰斯頓曾前往台灣調查局勢,而且帶回來一份在大陸使用游擊隊的報告。他們將向台灣提供某些軍需品,但是提供軍需品的國家,顯然由於安全和自衛的原因,都不願意顯露出他們與此事有關。

P.21 西方公司(1951-1955)總算在韓戰爆發沒多久就在台北設立了辦事處。一開始,台北工商界人士就發現這家船務公司的組織詭異,看起來並沒有太多的生意可做,公司的外籍雇員卻經常維持在一百五十人上下,遠超過該公司的業務所需。更讓人起疑的是西方公司有自己的飛機與貨輪,頻頻出入台灣而無須通關查驗,更妙的是西方的外國雇員有時自稱汽車代理商,只是當年汽油短缺,每輛車的油料配給是按月領三家倫,台灣又有幾個人買得起進口車。

P.23 當時從上海到香港之間八百浬海岸線外,尚有五十多個島嶼由國民政府所控制,島上十七萬居民大多數為生活頻股的農漁民和一些強悍的盜匪,由國防部大陸工作室收編為游擊隊,以村落、家族或島嶼為單位,對中國大陸進行游擊戰。台北的「正義之聲」廣播電台還舉辦游擊工作空中講座,分析反共游擊戰爭的性質和客觀情勢,反共游擊武裝的困難和立足生更的辦法,壯大發展的途徑和聯絡教育的改造,以及如何爭取、瓦解、策反匪軍,並號朝尚未與政府取得連絡的反共武裝派員來台。

p.34 淡水沙崙海水浴場的水泥平台就是當年西方公司訓練突擊用快艇的泊靠站。

P.49 西方公司支持的特種勤務作業雖然隱密,但是對包打聽的駐台外國記者而言,卻是一個公開的秘密。美國記者還戲稱這批躲在金門、馬祖、大陳島的CIA人員為幽靈,他們通常住在駐地旁的現代化車廂屋內,還有充分的PX軍品供應,西方公司當時包租CAT(民航空運大隊)的飛機定期飛外島從事運補的工作,復興航空公司早期也是靠西方公司的包機任務起家的。這批潛藏在各個前線游擊隊裡的幽靈人口,行動自然是減少曝光為原則,對美方而言不管西方公司的業務有多龐大,總是一家非官方的公司,跟五角大廈和美軍顧問團都不願搭上什麼關係,也不願跟華盛頓來客打招呼,甚至對國府極為友好,有來「來自台灣的參議員」之稱的諾蘭訪問金門,西方公司的人員也是盡可能躲起來避人耳目。

P.113 中華民國空軍特種部隊與CIA合作的空中電子偵測任務擴大之後,原有的特種部隊也重新改組為技術研究小組,編列為空軍第三十四個獨立中隊。當時空軍跟中情局合作的情報蒐集任務都是以研究的名義作為掩護,U2高空偵察任務是以氣象研究小組的名稱正式對外,而低飛的B-17、B-26不能掛名研究氣象,技術研究範圍就比較廣一點。被派選參加技術研究小組的成員都需要有相當的飛行經驗,每一位都得經過情報署長衣復恩的面試合格後,才透過空總調派前往新竹報到。當時空軍就在東大路選了一塊婦聯會土地蓋了房子,作為與西方公司聯繫協調地點。參與西方公司任務的借調人員仍舊與第八大隊的眷村比鄰而居,所不同的是每天不必再騎腳踏車到機場,而是由西方公司專用的廂型車接送上基地,獨自由機場北面的側門進出,以保持任務的隱密性。緊鄰著南寮海灘的停機坪旁還特別加蓋了一座兩層樓的磚房,那是技術研究小組出勤前任務提示和返航後任務歸旬的戰情簡報中心,當時是新竹機場的敏感地帶,基地內外的人常稱呼它為西方公司,不時有穿著正式西服,打著領結的老美在那棟房子出入。

p.152 CIA本來在新加坡就設有辦事處,與英國情報單位合作多年,自從印尼行動計畫開始後,中情局當然希望能擴充辦事處的組織,以便能真正策畫推動武器的運送工作,沒想到英國方面卻給打了回票。艾倫杜勒斯趕快請老哥幫忙跟英國方面疏通,總算把這方面的障礙給排除了,印尼行動計畫才得以照原定計畫進行。不過人員的調度,特別是空軍方面的支援卻是個大問題。新加坡當地自然有些傭兵在那裏招攬生意,價格雖然貴了一些,還不失是個路子。只是美國方面總是有些顧忌。CIA支持印尼的行動計劃在新加坡幾乎已經是公開的秘密,但是四處募兵有違5412小組所設定的行動原則。華府方面腦筋就動到西方公司,透過台北站的接洽,特別情商台灣方面幫忙支援空中的補給活動另外跟CIA淵源深厚的CAT自然也是理想對象。在台灣專做西方公司外島包機生意的復興航空公司也爭取到這些地下行動的合同。

P.153 在西方公司的協議下,中華民國空軍秘密組合三八三一特種部隊就受命空頭運送武器支援印尼革命軍。這支當時空軍最神秘的隊伍,原來是用來空頭中國大陸西南的地下游擊隊及滇緬邊區的孤軍......台灣放面的想法是:任何能夠遏止共產主義擴張的行動都是值得參與,也都必然對反共復國大業會有一些幫助。所以美國國家安全會議5412小組的決議交由中華民國三八三一部隊來執行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更何況當時CIA在亞洲地區發動的代理戰爭幾乎戶多或少有台灣方面的參與支援。

P.154 一九五八年三月中旬,美國國務卿杜勒斯特別飛到台北訪問,跟台北當局談的主要是台海緊張情勢和中美雙方合作的事項,但是無可避免在觸及亞洲情勢的最新發展時,必然也曾當面提及美方要求支援印尼革命軍的行動。事後印尼報紙宣稱,杜勒斯在台北停留期間還會見了印尼革命軍領袖索姆爾忠孝,並商妥武器交運的細節。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當然否認有這麼一回事。

P.155 這樣大規模的運補支援叛軍的活動當然是紙包不住火,而印尼革命軍的組織也沒有那麼嚴密,中央正規軍只要弄幾個活口拷問,不難查出個所以然。就在美國國務卿杜勒斯三月中旬訪問台北時,印尼陸軍情報處處長蘇肯照中校在一項記者會上,明白指出二月二十六日及三月十二日兩次空投蘇門答臘叛軍的迫擊砲、火箭炮和一些自動武器都是來自台灣。印尼陸軍還在印尼電台的一項廣播中提出警告:「亞洲任何國家(台灣、菲律賓、泰國、新加坡)如以軍火售給革命軍,即表示該國協助革命軍和另外一個亞洲國家作戰。印尼政府知道從美國來了些軍火,這些軍火現在都到了中央政府的手中。

P.158 到了四月間,有關台灣方面支援印尼革命軍的說法更盛了。甚至連中共也指控美國駐台灣的飛機向印尼革命軍空投軍火。《人民日報》引述最近的消息指稱:「從台灣起飛的美國飛機,已經向印尼革命軍空投軍火。美國並已透過台灣商人向印尼革命軍出售直升機和軍艦。....若干受過特別諜報訓練的軍事人員已經被派到印尼。」台北美國大使館發言人則對於中共的指控認係荒誕無稽。耐人尋味的是,印尼政府就在此時組成了一個特別調查委員會,調查印度一家勃里茲周刊在革命前一年九月間曾經披露美國陰謀推翻蘇卡諾政權的內情,這家周刊不知道透過什麼管道,竟然弄到美國前駐印尼大使阿里遜致美國國務院的機密電報,其中若干電文還是一九五七年五月間台北北門大規模反美示威時所遺失的。印尼政府組成的特別調查委員會調查結果發現,阿里遜不僅在這批機密電報中請求國務院私運軍火至印尼,並曾經派若干印尼人前往台灣,印尼政府已經掌握這批印尼人的姓名,並將定期加以審判。

P.200 從早期的西方公司,到後來的美國海軍後勤通訊中心,或是六九八七保安大隊,都只是CIA在台灣的外圍機構,真正中央情報局駐台灣(甚至是整個遠東地區)的總站,卻是眾人所熟知的民航空運公司(Civil Air Transport),簡稱CAT克萊恩擔任CIA台北站站長期間,最頭痛的事情之一就是兼管中央情報局最初建立的公司的相關活動,也就是由民航空運公司、美國航空公司及亞洲航空公司所組成的連鎖民航公司總部的活動。這些公司都是靠著C-46及C-47型運輸機在飛,最早那批飛機也是由中華民國的人員駕駛飛到台灣的。CIA逐漸從財務上接管這支飛行隊伍,以便在有必要時可以隨時調派飛機和飛行人員從事秘密特種任務。


*西方公司的位置似乎是在中山北路三段,介於美軍顧問團總部和北美館之間?
*相關人員:陳納德、藍欽(Karl L. Rankin,駐台北公使)、顧維鈞、皮宗敢(負責聯繫西方公司業務)
、約翰斯頓、杜魯門、麥克阿瑟、托夫特(統籌東北亞地區的情報蒐集和協調工作)、
漢彌爾頓&皮耶斯(西方公司金門負責人)、胡璉、克萊恩(中情局駐台北站站長)
蝙蝠中隊(空軍三十四中隊)、復興航空、CAT、美國海軍後勤通訊中心、衣復恩(空軍情報署署長)
戴安國(復興公司董事長)、杜勒斯

 

白色恐怖時期相關書籍(3)

二二八相關史料、訪談、回憶錄、研究

[1947-1949]
[1950-1959]
[1960-1969]
  1. 葛智超,《被出賣的台灣》(台北:前衛,2003)(1965年出版,1974年已有中譯本流通)
[1970-1979]
[1980-1989]
  1. 林雙不,《二二八臺灣小說選》(台北:自立晚報,1989)
  2. 張炎憲編、李筱峰編,《二二八事件回憶錄》(臺北:稻鄉出版社,1989)
[1990-1994]
  1. 柯芬遠,〈事變十日記〉,收錄於翁樁生、周茂林、朱文宇主編,《衝越驚濤的年代》(台北:台灣新生報出版部,1990)
  2. 王建生、陳婉真、陳湧泉,《一九四七臺灣二二八革命》(台北:前衛,1990)
  3. 張炎憲、李筱峰編,《二二八事件回憶集》(台北:稻鄉,1990)
  4. 鄧孔昭編,《二二八事件資料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1)
  5. 蔣渭川、蔣梨雲編、蔣碧雲編、蔣玉雲編、蔣滿雲編、蔣節雲編、蔣松平編,《2.28 事變始末記:蔣渭川遺稿》(臺北:自刊本,1991)
  6. 柯喬治(George Kerr)著,陳榮成譯,《被出賣的台灣》(台北:前衛出版社,1991)
  7.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一)、(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
  8.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三)、(四)》(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
  9.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五)、(六)》(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7)
  10. 行政院研究二二八事件小組編,《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臺北:行政院研究二二八事件小組,1992)
  11. 陳興唐編、戚如高編、馬振犢編、黃仁元審校,《臺灣「二‧二八」事件檔案史料》(臺北:人間出版社,1992)
  12. 張文義採訪記錄、沈秀華採訪記錄(1992)。噶瑪蘭二二八:宜蘭 228 口述歷史。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13. 張炎憲、胡慧玲、高淑媛訪問記錄,《悲情車站二二八》(台北:自立晚報,1993)
  14. 戴國煇,葉芸芸,《愛憎二二八》(台北:遠流,1993)
  15. 賴澤涵,《悲劇性的開端:臺灣二二八事變》(台北:時報,1993)
  16. 鄭梓,《戰後台灣議會運動史之研究:本土精英與議會政治(1946-1951)》(台中:作者自印,1993)
  17. 《口述歷史第四期:二二八事件專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
  18. 賴澤涵編,《臺灣光復初期歷史》(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3)

  19. 張炎憲等,《嘉義北回二二八》(台北:自立晚報,1994)

  20. 賴澤涵訪問、許雪姬訪問、蔡說麗記錄(1994)。彭孟緝先生訪問紀錄。口述歷史,5,323-357
  21. 賴澤涵主編(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小組),《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台北:時報,1994)

  22. 張炎憲、胡慧玲、高淑媛訪問記錄,《基隆雨港二二八》(台北:自立,1994)
  23. 鄭梓,《戰後台灣的接收與重建:台灣現代史研究論集》(台北:新化圖書公司,1994)
  24. 張炎憲、王逸石、高淑媛、王昭文訪問記錄,《嘉義北回二二八》(台北 :自立晚報,1994)
  25. 魏永竹等,《二二八事件文獻補錄》(台北:國史館台灣文獻館,1994)(內有當年警備總部副參謀范誦堯口述)
[1995-1999]
  1. 陳明通主持,《派系政治與陳儀治台論》(台北: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1995)
  2. 許雪姬等,《高雄市二二八相關人物訪問記錄(上)》(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95)
  3. 陳翠蓮,《派系鬥爭與權謀政治──二二八悲劇的另一面》(台北:時報,1995)
  4. 魏永竹,《二二八事件文獻續錄》(台北:台灣省文獻會,1995)
  5. 葉明勳,《感懷集》(臺北市:躍昇文化出版,1995)
  6. 張炎憲等,《嘉雲平野二二八》,吳三連史料基金會,1995
  7. 張炎憲、胡慧玲、黎中光,《台北南港二二八》(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95)
  8. 張炎憲、王逸石、高淑媛、王昭文訪問記錄,《嘉義驛前二二八》(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95)
  9. 張炎憲、王逸石、高淑媛、王昭文訪問記錄,《諸羅山城二二八》(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95)
  10. 張炎憲、王逸石、高淑媛、王昭文訪問記錄,《嘉雲平野二二八》(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95)
  11. 張炎憲、胡慧玲、黎澄貴訪問記錄,《淡水河域二二八》(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96)
  12. 張炎憲、胡慧玲、黎澄貴訪問記錄,《台北都會二二八》(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96)
  13. 陳芳明,《蔣渭川和他的時代》(台北:前衛,1996 )
  14. 彭蔭剛,《陸軍一級上將彭孟緝將軍生平》(台北:作者出版,1997)
  15. 李敏勇,《傷口的花──二二八詩集》(台北:玉山社,1997)
  16. 張炎憲、陳美蓉、楊雅慧編,《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98)
  17. 陳銘城、鄭純宜,《台灣民權運動回顧》(臺北市:二二八紀念館,1999
[2000-2004]
  1.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二二八事件檔案導引》(台北:編者印行,2001)
  2. 凃淑君,《南瀛二二八誌》(台南:台南縣文化局,2001)

  3. 簡笙簧編、侯坤宏編、許進發編,《二二八事件檔案彙編(一):立法院、國家安全局檔案》(臺北:國史館,2002)[24冊)
  4. 張炎憲、許明薰、楊雅慧、陳鳳華訪問記錄,《新竹風城二二八》(新竹:新竹市文化局,2002)
  5. 橫地剛著、陸平舟譯,《南天之虹:把二二八事件刻在版畫上的人》(台北:人間,2002

  6. 張炎憲等編,《二二八檔案彙編》,國史館,2002起

  7. 黃金島著,潘彥蓉、周維朋整理,《二二八戰士黃金島的一生》(台北:前衛,2004
  8. 陳香君,《藝術檔案 社會閱讀:藝術與社會的深層對話》(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04
  9. 監察院人權保障委員會編(2004)。二二八事件受難者家屬陳訴案調查報告。臺北:監察院
[2005-2009]
  1. 張炎憲等,《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台北: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6)
  2. 陳翠蓮(2006)。解讀許德輝《臺灣二二八事件反間工作報告書》。臺灣史料研究,27,132-147
  3. 李祖基,《二二八事件報刊資料彙編》(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7
  4. 黃彰健,《二二八事件真相考證稿》(台北:聯經,2007)2017再版
  5. 黃惠君撰述、財團法人新臺灣硏究文教基金會編輯企畫,《臺灣之愛:1947二二八-1987解嚴》(台北市:文建會,2007
  6. 炎憲主編,《二二八事件辭典》(台北縣新店市:國史館,2008)
  7. 陳翠蓮(2008)。臺灣人的抵抗與認同:一九二〇~一九五〇。臺北:財團法人曹永和文教基金會
  8. 許雪姬編,《二二八事件60周年紀念論文集》(台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2008)
  9. Hsu, Nancy Fleming、蔡丁貴譯,《狗去豬來:二二八前夕美國情報檔案解密》(臺北:前衛,2009)
  10. 林元輝編註,《二二八事件臺灣本地新聞史料彙編》(臺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9)

[2010-2017]
  1. 張炎憲、曾秋美採訪,《花蓮鳳林二二八》(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10)
  2. 侯坤宏,《研究二二八》(台北市:博揚文化,2011)
  3. 陳翠蓮,《二二八事件與青年學生》(台北:台北市政府文化局,2012)
  4. 習賢德,《警察與二、二八事件》(台北:時英,2012)
  5. 林正慧,〈二二八事件中的保密局〉,《臺灣史研究》第21卷3期,(台北:中央研究所台灣史研究所,2014)
  6. 陳香君著,周靈芝等譯,《紀念之外:二二八事件.創傷與性別差異的美學》(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14)
  7. 楊護源,《光復與佔領:國民政府對臺灣的軍事接收》(台北:獨立作家,2016)
  8. 陳翠連,《重構二二八:戰後美中體制、中國模式與臺灣》(台北,衛城,2017)

  9. 陳儀深,《天猶未光:二二八事件的真相、紀念與究責》(台北:前衛,2017)

  10. 許雪姬編,《保密局台灣站二二八史料彙編(一)》(台北:中研院,2015)
  11. 許雪姬編,《保密局台灣站二二八史料彙編(二)》(台北:中研院,2016)
  12. 許雪姬編,《保密局台灣站二二八史料彙編(三)》(台北:中研院,2016)
  13. 許雪姬編,《保密局台灣站二二八史料彙編(四)》(台北:中研院,2017)
  14. 許雪姬編,《保密局台灣站二二八史料彙編(五)》(台北:中研院,2017)
  15. 黃惠君,《激越與死滅:二二八世代民主路》(台北:遠足,2017)


清朝、日治時期相關史料、研究
  1. 張正昌,《林獻堂與台灣民族運動》(臺北:益群,1981)
  2. 葉榮鐘,《日據下臺灣政治社會運動史(上)(下)》(臺北:晨星,2000)
  3. 王乃信等,《台灣社會運動史Ⅰ文化運動(1913-1936)》(臺北:創造,1989)
  4. 王乃信等,《台灣社會運動史II政治運動(1913-1936)》(臺北:創造,1989)
  5. 王乃信等,《台灣社會運動史ⅠII共產運動(1913-1936)》(臺北:創造,1989)
  6. 王乃信等,《台灣社會運動史ⅠV無政府運動(1913-1936)》(臺北:創造,1989)
  7. 王乃信等,《台灣社會運動史V勞工運動、右翼運動(1913-1936)》(臺北:創造,1989)/(臺北:海峽學術出版,2006)
  8. 《呂赫若日記(二冊)》(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4)
  9. 《簡吉獄中日記》(台北:中央研究院,2005?)
  10. 《吳新榮日記(1933-1967)1-11》(2007?)-了解南部地區
  11. 《黃旺成日記(1912-1973)1-17》(台北:中研院,2004?)-了解新竹地區
  12. (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1927-1949)1-24》(台北:中研院,2000?)-了解中部地區
  13. 《楊水心女士日記(1928、1930、1934、1942)》(台北:中研院,2015?)
  14. (張麗俊)《水竹居主人日記(1906-1937)》(台北:中研院,2000?)
  1. 盧修一,《日據時代台灣共產黨史》(台北:前衛,1989)
  2. 黃煌雄《蔣渭水傳:台灣的先知先覺者》(臺北市:前衛,1992)
  3. 許雪姬訪問/曾金蘭記錄,1995,《藍敏先生訪問紀錄》,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4. 張炎憲編,《台灣漢人移民史研究書目》(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田野研究室,1989)
  5. 張炎憲、李季樺、王靜霏編,《台灣史關係文獻書目(1984-1988) 》(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9)
  6. 張炎憲、王世慶、李季樺編,《台灣平埔族文獻資料選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田野研究室,1993)
  7. 張炎憲、陳美蓉、黎中光編,《台灣史與台灣史料(二)》(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95)
  8. 張炎憲、陳美蓉、黎中光編,《台灣近百年史論文集》(台北: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96)
  9. 楊基銓,1996,《楊基銓回憶錄(臺灣版)》,臺北市:前衛

  10. 陳芳明編,《蔣渭川和他的時代》(臺北市:前衛,1996

  11. 簡炯仁,《台灣共產主義運動史》(台北市:前衛,1997)
  12. 杜聰明,《台灣首位醫學博士杜聰明回憶錄(上、下)》(台北縣板橋市:龍文,2001)

  13. 葉榮鐘,《葉榮鐘日記(上、下)》(台中市:晨星,2002)

  14. 張君豪,《簡吉與台灣農民組合運動:漫漫牛車路紀念特展專輯》(臺北市:臺北市文化局,2004
  15. 曾邱美尤美琪訪問整理、杜淑純口述,《杜聰明與我—杜淑純女士訪談錄》(台北縣新店市:國史館,2005)
  16. 林政佑,《日治時期臺灣監獄制度與實踐》(新北市:國史館,2014)

戒嚴、解嚴相關史料、訪談、回憶錄、研究
[1949-1959]
[1960-1969]
  1. 史明,《台灣人四百年史》(1962)(日文版)-禁書
[1970-1979]
  1. 林義雄、姚嘉文,《古坑夜談 : 雨傘下的選舉》(臺北:林義雄、姚嘉文,1978)-禁書
  2. 呂秀蓮,《臺灣的過去與未來》(台北市:拓荒者,1979)
  3. 《美麗島雜誌》(臺北市:美麗島雜誌,1979)
[1980-1989]
  1. 王燈岸,《磺溪一老人》(臺北:王燈岸,1980)
  2. 台灣人權協會編,《高雄事件專輯》(Leucadia,CA,USA:台灣人權協會,1981)
  3. 蔡崇憲,《望春風:台灣民主運動人物奮鬥史》(台北縣,蔡崇憲,1981)
  4. 江南,《蔣經國傳》(LA:美國論壇報社,1983)/(臺北:李敖出版社,1988年)-江南1984年死亡。
  5. 台灣人權雜誌2-12(台北市:台灣人權促進會,1985-1991)
  6. 鄭南榕,《自由時代》系列周刊(臺北:鄭南榕,1984-1989)http://www.nylon.org.tw/main/images/101.pdf
  7. 劉峰松,《台灣的黑暗時代》(臺北:劉峰松,1986)
  8. 風雲論壇社編委會編,《透視黨外組黨》(台北:風雲論壇社,1986)
  9. 風雲論壇編輯委員會編,《透視黨外勢力》(台北:風雲論壇社,1987)
  10. 李筱峰,《台灣民主運動40年》(臺北:自立晚報,1987)
  1. 連溫卿,張炎憲、翁佳音編,《臺灣政治運動史》(台北縣:稻鄉,1988)
  2. 李敖,《鄭南榕研究》(臺北:李敖出版社,1989)
  3. 馬振犢,《蔣介石與希特勒─民國時期的中德關係》(臺北:東大圖書,1988)/(臺北,三民,1998)
  4. 郭惠娜、林衡哲編,《郭雨新紀念文集》(臺北:前衛,1988)
  5. 高信疆、楊青矗編,《走上街頭:一九八七台灣民運批判》(高雄:敦理出版社,1988)
  6. 劉重義,《風起雲湧:海外台灣獨立建國運動》(臺北:自由時代,1988)
  7. 台灣人權促進會,《台灣人權報告》(1989-NOW)
  8. 張俊宏主編,《到執政之路 : 「地方包圍中央」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市:南方叢書出版,1989)
[1990-1999]
  1. 紀欣,《女人與政治:九○年代婦女參政運動》(臺北市:女書出版,2000)

  2. 林美挪,《憤怒的野百合:三一六中正堂學生靜坐抗議記實》(台北:前衛出版社,1990)
  3. 黃順興,《走不完的路:黃順興自述》(臺北市:自立晚報,1990)
  4. 徐正光、宋文里合編,《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0)
  5. 張炎憲、李曉峰、莊永明等編,《臺灣近代名人誌》(台北:自立晚報,1990)
  6. 宋英等著,《傅正先生紀念集》(台北:桂冠,1991)
  7. 《台灣之愛:播種與收割-鄭南榕逝世三週年紀念集》(臺北市:鄭南榕紀念基金會,1992)
  8. 陳銘城,《海外台獨運動四十年》(臺北市:自立晚報,1992)
  9. 朱養民,《七論反對黨:台灣首次反國民黨專政的人民組黨運動》(臺北市:前衛,1992)
  10. 宋隆泉,《見證:台灣街頭運動影像錄》(台北市:將集團大將宣傳企工作室,1992)
  11. 陳世宏主編,《歷史的凝結:1977-79台灣民主運動影像史》(台北:時報文化,1999)
  12. 張富忠、邱萬興編,《綠色年代──臺灣民主運動25年》上下 2005 印刻(台北:綠色旅行文教基金會,2005?)
  13. 陳世宏編,《衝撞與凝聚:綠色小組口述訪談集》(台北:遠景,2016)
  14. 江慕雲,《為台灣說話》(臺北縣板橋市 : 稻鄉,1992)
  15. 彭懷恩,《臺灣政治變遷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社,1992)
  16. 陳菊,《黑牢嫁粧:一個台灣女子的愛與戰鬥》(臺北市:月旦,1993)
  17. 陳菊,《橄欖的美夢:台灣菊.台灣情》(臺北市:月旦,1995)
  18. 李憲榮,《從海外看台灣政治生態》(臺北市:前衛,1993)
  19. 范雲編,《新生代的自我追尋:台灣學生運動文獻彙編》(台北:前衛出版社,1993)
  20. 若林正丈著,洪金珠等譯,《臺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新自然主義,1994)

  21. 楊澤主編,《70年代:理想繼續燃燒》(台北:時報,1994)
  22. 楊澤主編,《70年代懺情錄》(台北:時報,1994)
  23. 葉柏祥,《黃信介前傳:民進黨的永遠大老》(臺北市:月旦出版,1994)
  24. 陳儀深,《誰的民進黨:九○年代台灣反對運動參與觀察與批判》(臺北市:前衛,1995)
  25. 彭瑞金,《台灣野生的政治家:余登發》(臺北市:時報文化,1995)
  26. 新生代企劃,《蕃薯地上的反叛種子:第二屆學生運動研討會》(台北:前衛,1995)
  27. 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編,《台灣史論文精選(上、下》(台北 :玉山社,1996)
  28. 張炎憲、高淑媛,《混亂年代的台北縣參議會 1946-1950》(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6)
  29. 張炎憲採訪,《衝擊年代的經驗:台北縣地主與土地改革》(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6)
  30. 許永華,《剪不斷台灣情結》(臺北市:前衛,1996)

  31. 宋重陽,《台灣獨立運動私記:三十五年之夢》(臺北市:前衛,1996)

  32. 傑福瑞(Geoffroy, Claude),黃發典譯,《台灣獨立運動:起源及1995以後的發展》(臺北:前衛,1997)

  33. 江南,《江南文選》(臺北市:鄭南榕,1997)

  34. 艾琳達,《激盪!台灣反對運動總批判》(台北:前衛,1997)
  35. 施明德,《閱讀施明德》(臺北縣:新臺灣硏究文教,1998
  36. 王作榮,《壯志未酬──王作榮自傳》(台北:遠見,1999)

  37. 新台灣研究文教基金會,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編輯小組,韋本主編,《走向美麗島:戰後反對意識的萌芽》(臺北市:時報文化,1999)

  38. 新台灣研究文教基金會/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編輯小組,《沒有黨名的黨:美麗島政團的發展》(臺北市:時報文化,1999)

  39. 新台灣研究文教基金會/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編輯小組,《暴力與詩歌:高雄事件與美麗島大審》(臺北市:時報文化,1999)

  40. 新台灣研究文教基金會/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編輯小組,1999,《歷史的凝結:1977-79台灣民主運動影像史》(臺北市:時報文化,1999)

  41. 葉振輝,《美麗島事件民間資料彙編》(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99)
  42. 楊澤主編,《狂飆八O-記錄一個集體發聲的年代》(台北:時報,1999)

[2000-2009]
  1. 郭紀舟,《70年代台灣左翼運動》(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0)
  2. 陳銘城、施正鋒編,《臺灣獨立建國聯盟的故事》,台北:前衛出版,2000)

  3. 林淑雅,《第一民族:台灣原住民族運動的憲法意義》(台北:前衛出版社,2000)
  4. 張炎憲、胡慧玲、曾秋美訪問記錄,《台灣獨立運動的先聲:台灣共和國(上)(下)》(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0)
  5. 許瑞浩等編,《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一)從戒嚴到解嚴》(台北:國史館,2000)
  6. 陳世宏等編,《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二)組黨運動》(台北:國史館,2000)
  7. 陳世宏等編,《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三)從黨外助選團到黨外總部》(台北:國史館,2006)
  8. 程玉凰、李福鐘編輯,《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四)國會改造(1948-1972)》(台北:國史館,2001)
  9. 歐素瑛主編,《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五)地方自治與選舉》(台北:國史館,2001)
  10. 程玉凰、李福鐘編輯,《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六)國會改造(1972-1991)》(台北:國史館,2002)
  11. 楊秀菁、薛化元、李福鐘執行編輯,《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七)新聞自由(1945-1960)》(台北:國史館,2002)
  12. 楊秀菁、薛化元、李福鐘執行編輯,《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八)新聞自由(1961-1987)》(台北:國史館,2002)
  13. 何榮幸,《學運世代:眾聲喧嘩的十年》(台北:時報文化,2001)
  14. 陳郁秀編著,《蘆葦與劍:台灣政治運動發展簡史》(台北:時報文化,2002)
  15. 張炎憲、曾秋美、陳朝海編著,《20世紀台灣新文化運動與國家建構論文集》(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3)
  16. 張炎憲、曾秋美、陳朝海編著,《自覺與認同:1950~1990年海外台灣人運動專輯》(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3)
  17. 薛化元、楊秀菁、林果顯執行編輯,《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九?十二)言論自由》(台北:國史館,2004)
  18. 張富忠、邱萬興編著,《綠色年代:台灣民主運動25年》(台北:印刻出版社,2005)
  19. 張炎憲、溫秋芬編,《見證關鍵時刻‧高雄事件-「台灣之音」錄音紀錄選輯》(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6)
  20. 蘇瑞鏘,《超越黨籍、省籍與國籍:傅正與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台北:前衛,2007
  21. 楊青矗,《楊青矗與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叢書41》(台北縣:國史館,2007
  22. 張炎憲等主編,《李登輝總統訪談錄(全四冊)》(台北:國史館,2008)
[2010-2017]
  1. 吳易蓁,《自由背包客:台灣民主景點小旅行》(台北市:玉山社,2013)

  2. 歐素瑛、林正慧等編,《海外黑名單相關人物口述訪談錄》(台北:國史館,2014)
  3. 康寧祥論述、陳政農,《臺灣,打拼:康寧祥回憶錄》(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13)

  4. 鄭南榕基金會,《剩下就是你們的事了 行動思想家 鄭南榕》(台北:書林,2013)

  5. 勁草,《台灣獨立運動前奏曲(1945-1991A.D.)》(台北:五南,2015)
  6. 廖為民,《我的黨外青春:黨外雜誌的故事》(台北:允晨,2015)

  7. 施蜜娜,《沒臉的人》(台北:遠足文化,2016)

  8. 鄭南榕基金會、薛化元、李平遙、吳致良、曾云、果明珠,《百分百自由教戰手冊》(台北:逗點,2016)

  9. 何明修﹐《支離破碎的團結:戰後台灣煉油廠和糖廠的勞工》(台北:左岸,2016)


相關資料庫、網站、照片、圖片、藝術品:
  1. Lieutenant Colonel Roy E. Rayle
  2. 范碩銘等著,《芝山岩社區百年發展史系列叢書之一: 日治時期芝山岩社區發展史與老照片的故事》(台北:北市芝山岩發展協會,2012)
  3. 劉聰桂、劉益昌、陳儀深、陳亮全、詹素娟、袁孝維、 郭成孟(2002),《臺北市芝山岩文化史蹟公園營運策略暨經營管理計 畫報告書》,臺北:臺北市文化局委託臺灣大學報告書。 (清朝→日治→民國發生的狀況)
  4. 陳界仁,《帝國邊界II-西方公司》、陳界仁《軍法局》
  5. 【台灣左翼思想口述計畫(1970 年代至1980 年代)】走向激進前的六○年代成長史鄭鴻生訪談
  6. 【台灣左翼思想口述計畫(1970 年代至1980 年代)】左傾的自由主義者──陳鼓應訪談訪談
  7. 【台灣左翼思想口述計畫(1970 年代至1980 年代)】一生釣運、普及教育的苦行僧林孝信訪談
  8. 【台灣左翼思想口述計畫(1970 年代至1980 年代)】不合時宜的成長路林載爵訪談錄
  9. 【台灣左翼思想口述計畫(1970 年代至1980 年代)】「局外人」的離散與安頓葉芸芸訪談
  10. 【台灣左翼思想口述計畫(1970 年代至1980 年代)】出身八斗子的「土左」王拓訪談

  11. 《我們為什麼不歌唱》(人間學社2004年發行)

  12. 醫人治世的先覺者─白色恐怖時期受難醫師群像特展影像紀錄

  13. 紅色青春.白色恐怖

  14. 2014/05/27 (公共電視) 紀錄觀點:白色王子

  15. 白色恐怖系列 遺忘與記憶1

  16. 白色恐怖系列 遺忘與記憶2

  17. 白色恐怖系列 遺忘與記憶3

  18. 白色恐怖系列 遺忘與記憶4

  19. 綠島的一天(上)

  20. 綠島的一天(下)

  21. 綠島e光

  22. 吳水燈口述歷史

  23. 陳孟和口述歷史

  24. 胡子丹口述歷史

  25. 王文清口述歷史

  26. 郭振純口述歷史

  27. 張大邦口述歷史

  28. 陳欽生口述歷史

  29. 蘇友鵬口述歷史

  30. 謝聰敏口述歷史

  31. 楊國宇口述歷史

  32. 蘇玉鑑口述歷史

  33. 周賢農口述歷史

  34. 洪其中口述歷史

  35. 高文章口述歷史

  36. 林恩魁口述歷史

  37. 王宗霖口述歷史

  38. 林昭明口述歷史

  39. 蔡再修口述歷史

  40. 陳水泉口述歷史

  41. 黃至超口述歷史

  42. 陳棠黎口述歷史

  43. 蔡寬裕口述歷史

  44. 吳聲潤口述歷史

  45. 陳新吉口述歷史

  46. 陳中統口述歷史

  47. 吳鐘靈口述歷史

  48. 涂南山口述歷史

  49. 黃廣海口述歷史

  50. 劉佳欽口述歷史

  51. 鍾興福口述歷史

  52. 楊田郎口述歷史

  53. 陳深景口述歷史

  54. 達飛口述歷史

  55. 劉辰旦口述歷史

  56. 邱致明口述歷史

  57. 葉榮光口述歷史

  58. 蔡再修口述歷史

  59. 涂炳瑯口述歷史

  60. 暗夜行路-鄭登雲

  61. 暗夜行路-來德裕

  62. 暗夜行路-路統信

  63. 暗夜行路-馬再騰

  64. 暗夜行路-賀德巽

  65. 暗夜行路-馮守娥

  66. 暗夜行路-陳明忠

  67. 暗夜行路-姜民權

  68. 政治受難者張常美口述歷史


歷史記憶、紀念館、遺址、人權等研究
  1. Becker, Carl L. Everyman his own historian; essays on history and politics. New York, Appleton-CenturyCrofts, 1935

  2. Halbwachs, Maurice, edited, translated, an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Lewis A. Coser. On collective memory.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3. Smith, Anthony D. Myths and memories of the nation.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4. 李震山,《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台北:元照,2000)

  5. 璐蒂‧泰鐸(Ruti G. Teitel)、劉純宜(譯),《變遷中的正義》(台北市:商周出版,2001)
  6.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歷史》編輯委員會(編輯),《口述歷史 第十一期》,台北市:中研院近史所,2002
  7. Ladislav Mnacko,彭歌譯,《權力的滋味》(台北:先覺,2003)
  8. 李永熾、張炎憲、薛化元(主),《「人權理論與歷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史館,2004)
  9. 娜塔莉‧澤蒙‧戴維斯 (著),楊逸鴻(譯),《檔案中的虛構——十六世紀法國司法檔案中的赦罪故事及故事的敘述者》(臺北: 麥田出版社,2001)

歷年展覽名稱、資料
  1. 「白色之煉─高雄政治受難案件展」(2013)
  2. 「不定的年代:從二二八到白色恐怖」特展(2016)
  3. 醫人治世的先覺者-白色恐怖時期醫生群像特展(2016-2017)
  4. 台灣監獄島:白色恐怖時期不義遺址特展(2017)
  5. 遲來的愛:白色恐怖時期政治受難者遺書特展(2017)
  6. 「畢業歌-1950年代『客家義民中學政治案件』」(2017)
  7. 「狂飆的硬頸年代中壢事件40週年特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