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1日 星期一

當代法國哲學與思潮:第二周

20150922 第二周

十分鐘法國新聞:

(1)2014年10月中,發生伊斯蘭教徒因戴全罩式面紗而被請出歌劇院的事件。
問題:宗教和社會安全的限度在哪?為什麼宗教不應該進入中小學教育?
新聞:http://gsrat.net/news/newsclipDetail.php?ncdata_id=6978

(2)歐洲古蹟日(Journées Européennes du Patrimoine,European Heritage Day):每年九月第三個周末。這兩天,所有歐洲國家(目前全球有五十多個國家)的古蹟、城堡、劇場,以及平日僅對少數人開放的建築,如私人大宅邸、法院等,都對大眾開放。起於一九八四年,由法國的文化部主導,各地文化中心負責施行。一直到一九九二年文化部長Jack Lang才指定這兩天為歷史古蹟開放日(2000年--指定為歐洲古蹟開放日)
官網:http://journeesdupatrimoine.culturecommunication.gouv.fr/

大家對存在主義(l'existentialisme)的印象是什麼?存在先於本質?在台灣,研究存在主義的老師沒幾個(陳鼓應、孟祥森、陳俊輝;又存在主義和現象學蠻親近,所以這些老師也會討論現象學的問題)。老師列出幾個問題:存在主義是嚴肅的哲學專業學科嗎?存在主義是時髦的咖啡館產物嗎?(存在主義的流行也是起於沙特和西蒙波娃)存在主義比科學實證精神更具時代性嗎?存在主義只是歐洲的問題嗎?存在主義退流行了嗎?前面講的這幾點都是否定的,如果存在主義是我們時代的產物,那我們就要問,存在主義和科學實證精神,哪個更具有時代性。又存在主義雖不作為一個專業的學習,但是已經逐漸融進我們的生活裡,影響可能比康德還大。

台灣和存在主義相關的人物:王尚義(《野鴿子的黃昏》)
http://puomo.tw/post/99895492373

存在主義的創始人可能是雅斯培(Karl Jaspers)和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但是海德格爾始終否認自己是一個存在主義者。他們被齊克果和尼采影響,一個是虔誠的基督教徒,另一個是上帝已死的哲學家,他們兩個人都非常嘲弄創立哲學體系的人,並拒絕哲學體系的可能性。「學」的成立是很後來的事情,這是從logos希臘字來的,本來是話語的意思,後來變成規則、邏輯。當一個學問變成專業學科,必須把自己剪裁成內部一致、彼此關聯的組織,而齊克果和尼采就是拒絕做此事。把思想體系化很容易邏輯化、技術化,很多小的、偶然但重要的思想/經驗片段就會不去探討(普遍、規律的東西更重要)。而在法國,存在主義的代表人物還有馬塞爾,也是天主教徒,激烈批評沙特。馬塞爾繼承羅義斯和柏格森。柏格森有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他也是諾貝爾獎得主。另外,往俄國看,有杜斯妥也夫斯基,俄國的學者多為其精神上的子弟。而布伯(Martin Buber),寫過《我與你》,致力於聖經與希伯來的遺產。在尼采之後,宗教慢慢式微,他認為,即便上帝已死,但教會的影響力仍在。

〈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是沙特後期的文章,但是廣為人知,而且好讀。沙特、梅洛龐帝、西蒙波娃都是高師畢業,高師是個師培中心,同時是個重鎮,法國重要的思想家幾乎都是高師出來,這很有意思。

比較大的背景,我摘自《非理性的人》,存在主義的興起有幾個要素,比如宗教的沒落,日常生活裡宗教儀式是否退出人的生活,從十九世紀開始,民族國家去成立的時候,高過於教會。原本西方的教會是和人的生活(重要的人生儀式、望彌撒、告解、禱告)有非常緊密的聯繫。這就是為何在法國大革命之後,要宣稱國家權力大於教會,政府和中產階級聯手把神權、教會組織力量趕出公共領域,強調共和精神。(一個人失去了心靈的容器,就等於隨波逐流,成為地表上的流浪者?)理性社會秩序,如今資本主義精神卻是抽象、精打細算,切斷了人和土地的關係,而抽象概念乃是現代生活輕鬆愉快的根源,但同時也是無根的、茫然的、缺乏具體感(?)。存在主義是在面對標準化的時代--雅斯培:「存在哲學的歷史意義在於他面對著現代朝向標準化的群眾的社會洪流,奮力去喚醒個人去過真誠不偽的生活(《現代人》)。」,三年後,納粹政權上台掌權。在一戰爆發之前,一八七零到一九一四之間乃是西方的物質主義時代,歐洲主要國家已經統一起來,中產階級就處在一個政治安定而物質進步驚人的時代,因此,一九一四年八月是現代社會的分水嶺。(傅柯:自我是如何將自己規訓為可以面對現代的一個人)雅斯培:「自身的孤獨乃是人類生活中無法減免的一面,無論那個自我在表面上如何完全被他的社會環境所包含。到最後,他看見每個人在自己的死亡面前孤零零的、赤裸裸的。」人類是三方的局外人(推薦電影:蔡明亮的《愛情萬歲》)。

數學家,魏爾(Hermann Weyl),「我們曾經想要攻擊天堂,卻只堆成巴別塔。」(巴別塔的建造是為了接近天堂。越造越高,會終將取代上帝?)我們面對的當代問題都從笛卡兒來?海德格爾--我們都不去想為什麼要造出那個技術,先有那個技術再說,結果科學被技術所支配,不問根源,一切都是遺忘存有的根源的後果。沒來由的毀滅自己。沙特,《沉默的共和國》:「放逐、囚禁,尤其是死亡成了我們習以為常的關注對象。我們發現,他們既不是無可避免的偶發事件,也不適經常無可避免的危險;他們必須被視為我們的天敵、我的命運,我們做人這一實在的深邃根源。時時刻刻我們按著這個平凡的短劇的完全意義過活:『人必有死!』我們每個人做的生命抉擇都是鎮政的抉擇,因為他是面對著死亡而做的,因為他總是可以用這幾個字來表達:『寧死也不......』並且我再這裡說的不適我們當中真正反抗份子的精銳,而是指所有那些四年當中日日夜夜時時刻刻都回答『不』的法國人。」

現在我們來讀一下〈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我們要從人的本質如何被下定義開始,對你們來說,人的本質是什麼?(如果我開始對人的本質下定義,那就意味著這是普遍的,但毫無脈絡,且不考慮個別性)古典哲學家為什麼要去談人的本質,有沒有想過?談人的本質要幹嘛?(比如亞里斯多德:人是有理性的動物)找出根源、定出基點,然後去看其他東西(定義定清楚,在這之上討論問題?)有神論:每一個人都是藏在神聖理性中的某種概念的體現,製作先於存在。(我的問題:第一次製造的實驗?)無神論:存在先於本質,沒有上帝提供一個人的概念,因此沒有人性(人的性質、概念,我們不知道),人就是人。沒有上帝,沒有依憑,他是自己以為的那樣,而且也是他願意的那樣。

把自己存在的責任承擔起來。存在先於本質,人就要對自己是怎麼樣的人負責,「人人明白自己的本來面目,所以把自己的存在的責任完全由自己承擔起來。」負責,不是指對自己負責,而是對所有人負責。因為人為了把自己造成他願意成為的那種人而可能採取的一切行動中。存在主義者,坦然說自己的痛苦。因為當一個人對一件事情坦然承擔責任時,他完全意識......




1 則留言:

  1. Hi 因為查詢課程名稱的關係發現這裡,很想上這門課但條件不允許,看見你的課程筆記很開心,希望你繼續寫下去,也希望可以給你一些鼓勵,非常感謝!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