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日 星期二

時代的秘密:黑色維納斯(Black Venus)(4)

(4)幾點反思


20111129,法國巴黎凱布朗利博物館(Musee de Quai Branly)舉辦了《製造野蠻》L'invention du sauvage)的展覽,展出自1800年至1958年以來的各種關於種族歧視的照片、測量人種的儀器等,目的是要人們反思這樣的歷史。也就是,這樣的異國情調、化分種族、帝國的侵略造成了什麼樣的傷害?而人們又在日常生活中忽略了什麼?

2014年,在挪威也有一場由藝術家發起的活動,要重建當年的「人類動物園」,目的是為了譴責與諷刺當年挪威政府在一百年前曾在世界博覽會裡建造剛果村,並且使80名左右的剛果人前往奧斯陸表演。然這樣重建的舉動造成了不小的反彈聲浪,包含反種族歧視團體的反對,還有比利時政府的抗議,因為在重建的剛果村內掛有比利時的國旗,當年比利時曾經辦過類似的剛果村展覽。

而這些展覽的不斷舉辦,都在在說明要人們重視這段歷史,不要重蹈覆轍,但是人們對於過去的荒謬是真的深切體認嗎?又或者認為不干己事?「理解」與「尊重」似乎只是留於口號和陳腔濫調的規勸。帝國與殖民主義真的消失了嗎?

在高中的歷史課本中,大都提到殖民造成對殖民地劇烈衝擊和改變、歐洲人(英法諸國)的爭奪、二戰後非洲人的處境……但是幾乎沒有一件是談論非洲人和歐洲人之間怎麼被互相理解。當然,我瞭解世界史課本無法涵括一切事情,但是在看完莎拉巴特曼的故事後,歷史所應乘載的「檢討」並未出現在這之中。

我們多關注中產階級的生活、型態,還有婦女議題、各國的政治發展等等,但是卻未仔細檢視歐洲社會曾經將「異國」的人當成動物般對待的行為,他們究竟是怎麼透過科學的測量來界定種族的區別,甚至加強了殖民的動機。

另外,對於世界博覽會的了解,不該只是停留在展現西方能力的層次上,更應該去細部探討展覽會背後的世界觀,還有帶來的爭議。

在這篇文章中,我試圖以莎拉巴特曼的一生來切入看十九世紀的歐洲,對《黑色維納斯》的電影做出延伸和討論。文中透過電影、紀錄片、哲學書去重新探討十九世紀的歐洲社會,給予讀者一個新的觀點看待十九世紀,並且理解在這樣的事情後所帶來的影響,及背後的可能乘載的意義。

我自己認為,在看待過往的歷史時,了解莎拉巴特曼,比知道拿破崙的戰爭還要來的重要,而且更不能被人們忽略。去年看電影的時後只是好奇《黑色維納斯》的內容,但在蒐集資料的過程中,我才發現原來有那麼多的紀錄片、書籍是討論各種展示人種的問題,還有各國在近幾年舉辦的檢討性質的展覽。

這時我意識到問題不能透過遺忘解決。但我在這篇文章中只能簡要提及自己蒐集來的資料,在基礎的歷史描述外,我加了兩章對於科學研究(做為「失落的一環」)和人類動物園的討論,目的是希望能夠更為深入探索到人們心態的層面,但在文章中也只是粗略提及一些較為重要的概念。

希望寫這篇文章,可以使讀者一同和我關注這個議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