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1日 星期日

歷史人類學報告

歷史人類學報告(四)

一、前言

本文處理歷史人類學課程最後三節課,分別是對「西洋宗教與地方社會」、「新興宗教與現代中國」以及「世俗主義」。筆者認為,其中串連的關鍵是「現代性」(modernity),也就是基督教的進入與影響、新興宗教的成立與傳播、中共政府(現代化國家)的打壓,和世俗化的問題都與其有關。故本報告將以現代性為切入角度去探討宗教、人群以及與國家間的關係。筆者的核心關懷是討論人在現代性的影響下的吸納、反應與衝突,並將現象放回歷史脈絡討論,透過多篇文本的討論回顧,更深入看到人在現代變遷社會中自處與經驗實踐。也就是研究回歸到「人」與「經驗」上。本文架構為:第一章「前言」,如上述;第二章「文獻回顧」,簡扼回顧文獻、問題討論;第三章「結論」,將使讀者回顧本文脈絡與邏輯,並且歸結筆者對本學期課程的幾點看法。

二、文獻回顧與討論

    本次文獻回顧、討論最重要的部份是要梳理西方基督教進來帶來的改變,及在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中,宗教和國家、人群關係。在研究方法上,柯文的《歷史三調:作為事件、經歷和神話的義和團》書寫是作為一個思索、切入的方法。書中提醒史家的歷史研究與書寫不該只侷限在「事件」上,應要延伸至「經驗」、「神話」的部分,透過一般人生存的社會經驗,將視角置於當時的處境,並去改寫、深入事件,進而打破中國/中共利用「義和團」創造的神話迷思(被淡化、操縱的過去)。也就是「如果說我們不能實實在在地回收被經歷的過去,我們卻能夠在我們的想像中形成一幅過去的圖像,最少其中的點滴片斷……這些個人的主觀經驗經歷給我們提供一個基礎,讓我們可以有鑑別地通過反思去研究另外一個被經歷過的過去是什麼樣子。」筆者著重回顧柯文的研究方法,雖其中談到義和團和西方宗教、中國的關係等部分,但需要去深入檢討是國家如何利用事件創造神話,進而操縱國族式的心態/研究取向。筆者認為這一點在文獻的回顧上相當重要,這給予了檢視的基礎和敏銳度。在西方宗教進入、傳播、影響的議題/事件中,值得注意的是基督教帶來的現代性、國家的回應與民間社會的吸收使用。因此底下會先介紹兩本切入討論的書──沈迦《尋找蘇慧廉》和曹南來《建設中國耶路撒冷》,
    一本是傳記式的書籍,透過史料、日記等文獻建構出蘇慧廉教士在十九世紀末傳教的社會氛圍,而《建構中國耶路撒冷》則延續著溫州的脈絡,以實地的田野調查構築溫州基督教徒如何操作基督教。兩者皆有個人經驗的放入敘事之中,但能夠看到的、想到的問題雖有延續性,但不大一樣。下面將簡扼的梳理文本,以及提出反思(特別是曹南來的研究)。

    在沈迦《尋找蘇慧廉》一書中可知,基督教進入帶來了地方民間與國家的關係變動。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因為晚清簽屬條約及貿易的關係,基督教開始大規模地進入中國,一部分而言也意味著現代性進入到前現代的中國。晚清中國因政治鬆動,地方的問題最為嚴重,而基督教的傳入帶給晚清中國威脅。也就是其信仰的傳播、設立學校、醫院,使人們開始能透過學習不同的知識體系、不受國家控制的信仰超溢於國家的控制之外,並獲得更多的選擇和發展。以蘇慧廉的經驗切入看當時後的晚清社會,蘇慧廉在一八八三年進入溫州傳教,透過翻譯聖經成溫州方言、建立學校、行醫等方式吸納社會邊緣人成為跟隨的教徒。但同時因為恐懼、鼓動等因素造成排外浪潮,蘇慧廉的傳教並非順利。

    又,延續基督教在中國溫州的傳播和影響,我們知道溫州的基督教晚清盛行的背景,包括溫州三面環山、地處沿海,與外國接觸作海上貿易,又傳教士在溫州建學校和醫院,這樣的條件使溫州人較接受基督教。但文革之際,基督教被中共打壓,近二三十年來才又開始大規模的基督教復興情況,須注意的是,其復興後的背景和過往不同,是現代化中國的主導式國家發展、更加頻繁的個人流動、新興資本主義交錯影響著基督教的傳播、理解與使用。曹南來在《建設中國的耶路撒冷》透過在溫州市的田野調查,將基督教和資本主義放回現代中國脈絡底下的討論,核心在於追尋現代中國政治經濟的背景下大眾宗教參與的本質,透過溫州的基督教徒的生活經驗,去重構原本中國基督教研究中宗教與國家反抗-合作/統治-反抗的套路。也就是透過田野調查,觀察中國現代化的過程中,新興的階層(老闆基督徒)如何形成與定位,又如何與現代化中國(國家導向)互動。從這裡又可以看到基督教在本土化的過程中,中國的基督教如何進行知識生產、自發地建構組織而在變遷的社會中發生影響力。

    作者認為溫州的案子可以提供一個重要的、面對現代化的宗教活動走向。有意思的是,本書透過田野、研究挑戰原有宗教-國家之間統治-反抗/合作-反抗、二元對立的研究取向與觀點。然本書須注意缺陷的部分是,其目的是要敘述解是溫州基督徒(尤其是老闆基督徒)是如何在變遷、建構中的社會信仰、實踐,宗教 似乎是作為權力建構的手段工具,而個人的經驗在書本中被概念化的汲取、置入、解釋,人需求宗教的面向(基本的需求/意義)在文章中看不見。另外文中建構出和諧社會的樣貌,較看不出邊緣的人在這基督教信仰中扮演的具主體性的角色(除了提到被壓迫?)。筆者在想,是否能說這是透過田野採集經驗、建構事件、達成和諧社會的神話,進而使國家容易操縱這樣的現象、關係?筆者認為本書點出現代性-資本主義-基督宗教的結合,和不同切入解釋宗教、社會變遷的部分,但是除了以老闆基督徒為首的人群外,看不見其他人的需求、社會中的緊繃關係。

    延續上述,筆者欲延伸值得注意的部分是,中國傳統舊有的宗教吸納利用基督教的組織和經典、現代性的元素,進而抵抗各種外力衝擊的情況。也就是傳統宗教、新興宗教與社會、國家間的關係互動的部分。為了深入了解這部分的討論,筆者先以〈宗教作為反抗〉(Religion as resistance)點出改革開放後社會的緊繃狀況及帶來的影響,然後再以法輪功、東方閃電來探討傳統宗教、新興宗教與現代中國之間的交互作用關係。

    在《建設中國耶路撒冷》中,較沒有處理現代性帶來劇變的社會中嚴重衝突的一面。然在王斯福的〈宗教作為反抗〉中可以看到,近幾年經濟發展的快速帶來社會的鬆動改變,造成了人群流動、社會衝突與不安,人們在變動之下尋找新的秩序、價值觀和信仰,又宗教政策的解禁之後新興宗教崛起,人們開始透過宗教等手段(膜拜)抵抗國家以表達不滿,而國家的回應是嚴加控管地方與分類成具威脅性的「邪教」。王大為的〈法輪功〉是透過法輪功歷史發展和訪問北美的法輪功社員的經驗的田野調查,了解現代中國與宗教的關係。從法輪功發展的歷史可以看到原本傳統氣功是受到中共的鼓勵、推動,法輪功便是其中一支,在發展下進而開始有了組織與教義。但國內批判氣功的關係,一九九零年教主李鴻志率教徒進行對中共的抗爭,要求公平待遇,而中共的回應便是加以鎮壓,並在之後把法輪功納為邪教繼續打壓。而法輪功後來的發展則大多數在海外。而為何現代中國政府對法輪功嚴加打壓呢?就「中國反邪教網」的網宣上可看到「防範抵禦邪教 建構和諧社會」,在反邪教網上,有教人區分宗教與邪教的方法,如邪教與社會無法融入、不守秩序,也不為國家祈願;同時邪教是以教主、個人崇拜的方式號昭人群,且邪教是祕密結社、歪理危言聳聽,其中引的例子就是法輪功的《轉法輪》、東方閃電的《東方發出的閃電》。[1]

    從這裡也可以看到,中共官方將這些被歸類為「邪教」的宗教作為社會的亂源(個人:信仰崇拜/群體:社會主義),並打壓宗教背後的人群。透過扶植宗教、打壓邪教,達到控制社會的效果。而看往東方閃電(全能神教)的狀況,該教透過流動的人群、使用基督教福音(平等、愛)與組織傳播宗教,Emily Clare Dunn在〈介紹東方閃電〉(Cult, church, and the CCP: Introducing Eastern Lightening)提到東方閃電是延續著中國祕密會社的脈絡,在教義和組織上挑戰中共及其扶植的教會(三自愛國教會等)。簡而言之,接續討論的三篇文章帶出的是在快速變遷的現代化社會中,宗教、人群與國家的互動,可以看到社會巨大的緊張矛盾帶來衝突,新興宗教因為需求而逐漸活躍起來,而進入現代化的中國在管理龐大人民社會的情況下試圖壓制這些所謂「邪教」。

    但看到這裡,筆者認為,法輪功和東方閃電的文章都著重帶出國家與宗教的對立和反抗,以及產生的社會張力,反而在《建設中國耶路撒冷》可帶出在合作與對立之外,宗教與信徒改變國家政策、社會框架的部分。不過仔細想,宗教在現代化中國的脈絡中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宗教是操作的工具,還是找回的價值觀?接下來的文章則去提到宗教市場、靈力經濟的部份。其實這樣的討論和世俗化有關,現代性一部分帶來的是除魅(科學),也就是在現代性進入後宗教失去了對人群的影響力,有意思的是,「神」、「宗教」在中國並沒有消失,而是轉用了現代性、基督教的元素再度復興起來,但這時候就得問:復興(民間信仰)/新興的宗教內涵究竟是什麼?社會學將宗教視為工具,將靈力視為商品,以解釋為何宗教會在現代化的國家繼續存在。如陳緯華的〈靈力經濟與社會再生產〉提到民間信仰在面對現代性時,沿用過往的邏輯,信仰仍舊為人與神的交換;回應需求,但用商品經濟的概念來解釋之中的靈力部分,形成「靈力經濟」的概念。也就是看到廟轉型成為經營的組織,透過金錢的捐贈與靈驗回饋達到商品交流循環。又,在楊鳳崗的〈市場經濟與宗教復興〉中討論的是宗教的復興與政策、經濟轉型的關係(宗教-經濟),經濟是否促使宗教復興,而宗教復興是否也促進經濟?而這個理論若是和中共的宗教控制、扶植的政策結合起來觀察,會發現宗教考能也是變為工具,被國家操作而促使經濟發展。「人」的主體、能動性、靈性上的需求好像都消失了,或者被替換掉。事實真的是這樣嗎?討論到現在,可以問的是:現代性是否改變人們尋求、使用、理解宗教的方法?這是社會學切入看宗教時帶來的討論。
    
    我們在文章看到宗教帶來民間地方與國家關係的轉變、宗教的變遷、復興與影響、宗教與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關係……而現代性是否取代了宗教的位置?現代性有意思的是帶來解釋、除魅、疏離未開化的崇拜,但同時使人們活在恐懼(孤獨-失去自由)、失去與神靈界溝通交流的媒介和能力,而這對於生死問題、命運有需求的人們該如何承受?對於邊緣、不斷流動的人們該如何有所依靠?筆者認為,宗教不只是有與神靈溝通的部分,也給予終極解答,同時組織使人聚集依賴的團體,讓活在這世界上是有意義的、尊嚴的。在最後討論的文章中,把宗教作為個人與神明之間的某種交易,但那是全部嗎?靈驗,筆者認為這是宗教傳播的手法,而非探討宗教的核心,最後還是要回歸到人活在世界上如何自處、理解。

三、  結論

  綜論上述,筆者試圖引用多篇文章來檢視現代性衝擊下宗教、人們與國家是如何吸納應付。也看到歷史學、人類學與社會學切入看現代-宗教-國家的不同問題,最重要的部分,筆者認為是這樣的討論帶出在國家話語下未被仔細檢視、注意到的宗教面向,並且在之中解釋其影響、串聯等。且又透過檢視,也使筆者警覺現代中國對於宗教的掌握利用與打壓。
    筆者認為,本學期最大的收穫就是在學習歷史與歷史書寫的時候,將眼光也看往社會邊緣的人群,並且透過地方、個人日常生活的經驗,仔細做出貼近民間生活模式的歷史,而不讓歷史像是無法捉摸、真正理解、脫離社會經驗的東西。同時,眼光的轉向也讓我看到人群、地方與國家的關係複雜,可能彼此利用、反抗,不能將中國視為一體。另外,國家的話語真的讓筆者開始警惕,並且檢視這之中的關係與目的。尤其是在唸到邪教的部分,在對比一看中國反邪教網,便可發現許多有意思的、平常不會注意的說詞背後的邏輯。簡而言之,在文章的最末想感謝老師,使筆者開始能用較動態、彈性的方式去看中國華南過往幾百年的歷史、事件,並透過文章重新思考那被簡化的中國大歷史架構。但筆者還有許多地方需要學習改進,最大的教訓便是提醒自己要將自己的視野放回當時人的理解脈絡之中,就是老師不斷提的要了解民間的邏輯。



[1] 中國反邪教網,http://www.cnfxj.org/,查詢日期:201511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