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4日 星期一

法國當代哲學與思潮:第一周

2015.9.15 第一周

法國社會裡還是有一定的對立性,文化階級上的對立性。在一九七零年前後,我聽到非常多有錢的世家小姐公子,背叛自己的家族,把財產拋棄,去幫助那些被殖民者,或者把財產全部捐出來,給製藥中心,或者公益團體。對我來說,法國人最浪漫的就是背叛自己的階級

當代法國哲學,如果對哲學稍有了解,應該會講到理性、人的意識,但為何法國人都在講一些奇怪的題目,比如瘋狂、他者、監禁、內在性、平面、邊緣阿等怪題目,其實哲學講那麼久,法國哲學家是希望能夠開啟哲學新的討論面向。(高度學院化?/黑格爾:沒有受過專業訓練想看懂這些經典,似乎不太可能)如果哲學再繼續隔絕於大眾之外,那會造成什麼後果?法國哲學在試著鬆動哲學內部高度僵化的體制,你必須要有很好的古典訓練,才有可能去做那些稀奇古怪的問題,法國哲學剛剛好不是要去維護僵化的哲學體系,而是在古典訓練之外打開思考空間。但他們到底打開了什麼,有沒有道理?之後上課慢慢體會。

為什麼當代法國哲學和其他學科的界線這麼模糊?比如你會去問傅柯到底是什麼(哲學家/社會學家?)但是那樣的分類其實非常台灣,對法國人來說,跨學科的合作才是他們的特性,正是想打破分界,當代知識已經不可能是一門一門發展,只有跨學科合作才能解決一些問題。為什麼法國哲學界不斷有新的思想運動?比如存在主義運動,後結構主義......思想,尤其是西方思想,是建立在一個個模型上,虛構不一定是假的,虛構裡可能有真,一個現象可能有不同解釋方式,細講,當我提出回應時,那就是形式一個知識型,一個解釋模型。法國之所以能夠一代又一代有新思想出來,代表這個國家的文化底蘊和社會處境非常深厚、複雜,會去對話、辯論,才有可能推動一波波思想。

為什麼法國高中就要上哲學課,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法國有各式各樣的哲學教材,比如說學齡前給你適當的繪本,告訴你什麼是死亡、什麼是生命,這些讀本從小到大每個年齡層都有。別的不說,在教育階段裡,從國小開始訓練寫摘要,這很容易嗎?念中學的時候,就開始做分析,你有沒有辦法把這一段文本裡的論證裡做出來,如果要拿到高中畢業文憑,就要通過高中會考,不論哪個組,通通都要考哲學,都要學怎麼寫註解和論文。如果你沒有辦法上這些哲學課,法國有非常厲害的各樣專業學院,你就去那裏讀書(不過那裏也會有哲學課)。我在教書的經驗裡,發現同學無法對一段文本精確掌握,就是看不懂別人在想什麼,這也是作業訓練的重點。我每年六月fb的版都被當年的法國哲學會考題目洗版(不是台灣人寫不出來,而是差別在訓練)。

課程介紹:
時間分配--三小時課程,兩小時上課,最後一小時討論。
上課固定單元--十分鐘法國新聞;預定進度。
討論課:均有助教帶領,討論當天上課課程的主題以及課後閱讀報告。

先跟各位說,這個學期我們要講三個單元,去年是講三個哲學家,講傅柯、德希達、布狄厄,今年換成沙特、傅柯、李歐塔。我都會約略介紹。

李歐塔:http://tns.ndhu.edu.tw/~chihming/em/links/%A7%F5%BC%DA%B6%F0.htm

我要先介紹一下沙特(1905-1980),在一九四五年寫了一篇短文,〈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詞語》(1963)是作者的回憶自傳(哲學家寫自己好像都特別好看,但台灣版本不幸絕版了)

法國哲學出版社寫給法國高中生哲學教材主題
(總共七十二種,台灣要挑幾個出版):
辯證、量子力學、解釋、體育,集權政體、現象、劇場、否定、政治行動、道德處境、司法解釋、色彩、上帝、智慧、回想、文明、世界主義、說謊、意向性、好奇心、創造主義、烏托邦、概念、任意的自由、規則、攝影、知識、認同、實證主義、善、網路、金錢、數目、弔詭、民族、謹慎原則、小說、生態學、暴力、電影、資訊、必然性、意義、理解、言說行為、商業倫理、分析、感情、禮節、信心、建築作品、職權權威、遊戲、人文主義、藝術作品、宗教、政教分離、生命、美學判斷、翻譯、世界觀、圖像、虛構、城市、民主、音樂、論證、行動、惡、生物倫理、知覺、自然神學。

(p.s. 找出相對應的法文單字!

我的六個選擇建議:劇場、弔詭、暴力、遊戲、虛構、行動。

研讀哲學,一般來說會有兩種態度,(一)我立志要成為哲學家呵呵;(二)獲得處事態度,比如說面對死亡、哀傷、情感,要怎麼去面對這些問題。那學院會不會處理這些問題?會,打個比方,十七世紀的伊拉斯謨斯寫了《愚人頌》,講到那些聰明人只知理性,忘了機智熱情,這就是為什麼要去頌揚愚人,學問高度封閉的下場就是人就會像機器一樣,單一這件事情是最可怕的事情,通常留下來的東西通常是越多樣的那些,越單一,越脆弱。你想想看,為什麼沙特在一九四五年寫這樣的書,討論存在主義,嚴格來說,存在主義是從尼采開始的,一九零零年,為什麼要談存在主義?現實來說,兩次世界大戰死了非常多人,主戰場都在歐洲,但歐洲不是西方文明起源嗎?.......沙特在經過一個大戰,在大戰快終結時寫了那篇〈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要反轉本質先於存在這個定義,為什麼要反轉?什麼是本質?本質就是一物之所以為一物的原因。西方很早就開始去探討物體的世界,可以說從柏拉圖開始講起,但是人呢,人的本質是什麼?每個人對自己所是的樣子、定義、本質都不盡相同。(人的本質會一樣嗎?會不會變?)沙特要說,哲學家都錯了,不是從本質開始講,而是要先討論存在,討論當下的存在是什麼樣的狀態,就會成其自己之所以的本質。這就是為什麼說存在先於本質。我們的課上面也會講到沙特的《噁心》,在講人的狀態到底怎麼回事。

接著會介紹傅柯(1926-1984),他很早就過世了,我們應該會討論三篇短文(方法論),〈論科學的考古學〉、〈尼采 系譜學 歷史〉、〈十八世紀的健康政治/政策〉,兩本比較能親近的書是《性意識史第一卷》、《規訓與懲罰》,如果有時間,會談到他講主體的重要性,如何擺脫權力知識的網。傅柯最有名的書就是《古典時期的瘋狂史》,之前時報有出一本法文直翻,非常好,但是不幸絕版。但好消息,這本斷版這麼久,據說心靈工坊老闆願意再版(也許明年這個時候會印好)。這學期還有李歐塔,最有名是《後現代狀態--關於知識的報告》。為什麼挑這三個人呢,因為各有時代的代表性,在社會大眾之中也有強烈影響。哲學有邏輯(希臘文:logos)嗎?它是在探討那邏輯/秩序。李歐塔試圖在講,當這些學科的建置、敘事越來越科學化,有可能會越來越封閉和單向,但為什麼需要開放?讀李歐塔時會細講。

講一下我們的教材:
Lue FERRY& Alain RENAUTFrench philosophy of the sixties, an essay on antibumanism,但是這一本書偏保守,因為兩位作者有點敵視當時後的思潮,讀讀看,但是缺點鰻明顯的。第二本,Vincent DESCOMBES, Modern  French philosophy,優點是書寫清楚,但是涵蓋不多,有點艱澀。Francois CUSSET, French theory.....在講述法國哲學家引入美國的發展,可見到如何在地化。為什麼台灣德國哲學獨大?以前法國哲學的引進是外文系引進,但是是引美國隊法國哲學的理解,理解會有阻礙,要很警覺的是,那些英文的素材介紹是美國化的法國思想。再來是還買得到的《二十世紀法國哲學》,寫得很好,書很後,歷史脈絡追朔至二十世紀初(法國當代思想的源頭是柏格森,追溯到那裏),更加深入,但內容稍艱深,非專攻哲學者,不易閱讀。《當代法國思想五十年》,這本也寫得不錯,內容最豐富,材料多元,書寫平實,缺點,已經絕版。

課後學習要求:

本課程設計除了文本閱讀與解說之外,也設計了問題提問。這部分在於希望學生藉由問題提點,深入思考。在課後問題分析練習部分,也希望藉由一千多字的問題分析練習,能使台灣學生學習到法國學術上的訓練和養成......在課外延伸閱讀的部分,也讓同學在討論課程中,則一報告。

課外延伸閱讀包含十一個主題(擇一):
1.柏拉圖《斐多篇》、《饗宴篇》;
2.柏拉圖《理想國》;
3.盧梭《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
4.伏爾泰《憨第德》;
5.索福克勒斯《伊底帕斯王》第一部和第三部;
6.沙特《噁心》;
7.史鐵生《命若琴弦:史鐵生小說精選集》;
8.波特萊爾《巴黎的憂鬱》;
9.聖修伯里《夜間飛行》+卡謬《薛西佛斯神話》;
10.卡夫卡《變形記》+〈判決〉;
11.卡謬《異鄉人》(可以和沙特的書對讀)。

評分:
期中考與期末考各佔成績百分之二十五。
作業:一個學其需要交兩篇問題分析,佔成績百分之二十。
出缺席狀況和上課討論,佔成績狀況百分之三十(出席:百分之十)。
曠課一次五分,請假一次一分,兩次三分,三次五分,出席成績零分,學期成績不及格。討論佔百分之二十。這門課要求的是討論和交流,所以你必須踴躍,我一定要事先說明清楚。

回到講課,我們來講法國哲學的特性:第一,有鮮明的創造性,不斷與古典哲學、笛卡爾思想對話,第一個和笛卡爾對話的是柏格森,之後不論是德希達、傅柯,都是用回應柏格森的方式在思想,思想上面不可能憑空,而是由承接、批判。所以思想這種東西不會憑空掉下。第二特色是清楚明白,從笛卡爾開始,語言這個東西就在他們的表達裡面,你寫不出來講不出來,表示你沒有真正的想出來,語言不是你的工具,語言就是思想。法國哲學家擅長創造新的概念來說明自己的哲學,比如傅柯的【話語】(discours)、德希達的【延異】(différance,e改成a,強調裡面的時間問題)。

法國人能把語言定義到非常精密的程度,正是因為他們的思想和語言緊密的結合,他們在講述自己的哲學時都非常精確。法國哲學有它的實證性,因為哲學不需要做田野,實證性是怎麼一回事?為了避免指耽溺於玄想上,又吸收了經驗實證科學提供思想理論的依據,例如李維史陀的人類學到結構主義(他的田野是從語言結構和親屬結構去看人類的思想組成),非常重是有什麼田野,有什麼理論,要看符不符合時代的需求,有經驗時空限制。法國哲學也與文學藝術密切相關,文學裡有哲學思想的深度,哲學裡也汲取文學藝術的素材和靈感(比如說沙特,你不會擔心深度不夠)比如卡謬的《異鄉人》、傅柯對於〈宮娥圖〉的分析。法國文哲不分的現象在台灣有招來批評,因為這到底是哲學還是文學?(在分析哲學強勢的地方)

同時,法國哲學也和政治密切相關,因為法國為政教分離(徹底排除宗教,德國直至現在甚至還有宗教稅,不交宗教稅還會影響老年保險金)的國家,以共和精神立國,非常重視政治上的實踐,另一方面法國哲學又和各種政治學說進行對話、碰撞。因為政教分離,規定國民基本教育,是不能帶有強烈宗教、政治意涵的主張進來中小學。展現在政治實踐的例子有沙特提倡的行動哲學,要對自己的負責(責任)才有自由。二次大戰時德國進來,帶著種族上的偏見,反法西斯也是政治、思想上面的主張。法國人在反對極權的反抗中,行動是非常劇烈的,比如說一九六八年的學運風暴。還有反全球化、反恐怖主義(?)......法國哲學也有遠端的養料,在古典哲學中受到3H影響,黑格爾(Hegel)、胡賽爾(Husserl)、海德格(Heidegger),以及尼采(Nietzsche)、佛洛伊德(Freud)、馬克思(Marx)......。

我先講一點一九六八年的五月風暴,雖然是五月事件,但是導火線是三月二十二,地點是巴黎第十大學(在法國的大學法裡,每個城市只能有一個大學,但是為了避免修改母法的麻煩,就設立巴黎第一、第二、第三大學......作為巴黎大學分校),導火線不滿校方對男女宿舍的嚴厲管制。當時第十大學的校長是呂格爾,法國哲學家。當時巴黎第十大學最活躍、自由的社會系和學校槓上,壓制得越嚴重,問題沒有解決,反彈激化就越來越大(學校問題:男女分宿;社會問題:貧富差距擴大;國際問題:反越戰),校方當時甚至還找了特勤人員對反越戰運動,這就是自由校風的受限制,他們就占領了行政大樓,因為要佔領一個地方,就徹夜留守,讓抵制有效。為了讓不了解的人了解,便也整夜的討論國家與大學的關係、階級地位、身心壓抑和權力本質等種種問題。

三月二十二日清晨,學生被鎮暴警察撤離。當時後的總統是戴高樂(當時民調低,也不肯解散國會,便出門避風頭,去了羅馬尼亞)。對立零零星星,五月初,學生開始聚集在索邦大學(第四大),鎮暴警察封鎖拉丁區,而同時左派也發動罷工,六八有個學生領袖Daniel Cohn-Bendit被驅回德國,國民車雷諾的工廠罷工(塞納河上游的小島上)。最後的收場,戴高樂回來,壓不住,出動了警察(Sois jeune et tais toi,做個年輕人,然後閉嘴)。整個社會在五月之後漸漸恢復正常。


而六八的五月事件如何詮釋?有人說事件是階級衝突的新形態,也有人說事件是傳統形態的社會衝突,事件是政治危機、一連串事件的連鎖(不同觀點),沙特說那是反抗國家、爭取自由,E.Morun說學生對他們所為十分清楚,也有人說是對官僚體制的反抗。甚至也有人說五月事件是偽革命、思潮和行動之間也許沒有必然的關聯,很多面向,但直至今日法國社會仍在討論六八學運對法國社會影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