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作業根據王銘銘所書寫的〈「反思運動」及其理論挑戰〉,討論兩個問題,一、何謂「反思人類學」,二、這之中「反思」了什麼?在回答這兩個問題,筆者先就該文本脈絡進行梳理,以便作更精確的回應。並在文章最後提出問題與延伸思考。
該篇是對漢學人類學的發展進行檢討,作者認為目前漢學人類學對當代新的人類學理論反應遲鈍,於中國的研究套用既有的人類學範式,因此希冀透過該文章整理六零年代以降人類學發展的特色以及狀況,並且從中省思漢學人類學的不足。六零年代以降,各樣的人類學理論出現,包括象徵人類學、結構主義馬克斯、政治人類學等等,以及到了最近的「反思人類學」。
於此,王銘銘認為,反思人類學的特點在於,一、在知識論上,人類學並非出脫於社會、政治的「真理」,並須同時注意到人類學家的主觀之處,二、將人類學者一併作為描述對象,同時,讓被觀察者能「解說自己」。從這兩點可以說,反思人類學是對整個人類學者書寫進行檢討省思,進一步的說,反思人類學是進行對人類學文本話語和知識的批判(進行文化和權力關係的考察),以及在這樣的批判上,創造新的話語(論述)形式。
在這樣的梳理上,筆者意識到,直至今日的人類學研究,有幾件有趣的事情值得注意,一、人類學者在民族誌裡的現身和自我批判(此現象也許可以用《傷心人類學》作為代表),也就是人類學者不再是權威,而是作為「個人」去研究、觀察,人類學的用途不再是調查他人的社會,而是理解他人,反身自己所處的社會。二、人類學長期建立的普遍性原則、理論範式是需要質疑、檢討,不能只是套用、驗證,也就是當地的田野調查等材料並非是拿來驗證理論的對錯,而是要在這之上提出當地脈絡下的問題,並試圖回應。
又,筆者想問的是,人類學作為理論反省、創造活躍的場域,反思人類學還能觸及到什麼面向?又,人類學自身對於人類學理論進行反思,那其他學科呢,他們也有在進行反思嗎,是不是也該對其他學科對人類學理論的借用和改造進行反思?也就是將反思、對話的範圍踏出人類學的學術圈。不過這也只是筆者粗淺的想法,尚未思考清楚,在此先開個頭、待日後處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