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
王詩琅,筆名王錦江,西元1908年生,台北市萬華人。1915入秀才王采甫書塾習漢文,後改入老松公學校就讀,課餘喜讀稗官野史及當時上海出版的新書,範圍包括文學、政治、社會、思想等。1927年,因參加無政府主義組織「台灣黑色青年聯盟」,被捕入獄;1931年涉及「台灣勞動互助社事件」,再度入獄。同年,加入日本人平山勳、上清哉等人創辦的「台灣文藝作家協會」。1934年加入郭秋生、廖毓文等人創辦的「台灣文藝協會」。並於1937年8月至1938年5月,代編過楊逵創辦的《台灣新文學》,其戰前文學作品都發表於此時。1937年七七事變後遠赴上海,在日本陸軍宣撫班工作,未及半載就返台。次年,再度被徵調往廣州,擔信廣東迅報社編輯。日本戰敗後,次年才返台,先後擔任《民報》編輯、《和平日報》兼任主筆、台北市文獻委員會及《台北文物》主編、台灣通訊社編輯主任、《學友》主編等職,1961年轉任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篡組長,編修台灣省通誌,1973年退休,仍任《台灣風物》編輯。1984年,獲第二屆台美基金會人文科學獎,同年11月6日 逝世於台北馬偕醫院。
二、年表
1908
1915
入秀才王采甫書塾。
1918
進入老松公學校就讀。
1923
公學校畢業。
1927
因參加無政府主義組織「台灣黑色青年聯盟」被捕。
1931
涉及「台灣勞動互助社事件」,再度入獄。
1934
參加「台灣文藝協會」。
1937
赴上海,在日軍陸軍宣撫班工作,不到半年即返台。
1938
赴廣州,擔任《廣東迅報》編輯。
1940
再婚。
1946
四月返台,擔任《民報》編輯,兼任中國國民黨省黨部幹事及台灣通訊社編輯主任。
1948
兼任《和平日報》主筆,撰寫社論。辭去國民黨黨部職務,參與台北市文獻會,主編《台北文物》。
1949
兼台灣通訊社編輯主任。
1955
辭台北文獻會,擔任《學友》及《大眾之友》雜誌主編。
1961
辭《學友主編》,任台北市文獻委員會編篡組長,修台灣省通誌,編《台灣文獻》。
1966
任《台灣風物》編輯。
1973
退休。
1977
《台灣史》由省文獻會出版,撰寫其中第八章<日據時代之台灣>。
1979
於新公園跌倒,傷後不良於行。
1982
獲國家文藝獎。
1984
獲第二屆台美基金會人文科學獎。十一月六日 晚十時,逝世於台北馬偕醫院。
三、著作
《台灣史》,盛清沂、王詩琅、高樹潘編著,臺北市:眾文,1988。
《霧峰林家與臺灣的文化教育》,臺北市,王詩琅,2006。
《霧峯林家之調查與研究》,王世慶、陳漢光與王詩琅撰,黃富三、陳俐甫編,臺北縣板橋市:林本源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1991。
《台北市誌》,王詩琅與王國藩主修,臺北市 : 成文,1983。
《台灣口述歷史》,王詩琅與方豪紀錄,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1968。
《台灣歷史故事》,王詩琅著,李欽賢圖,台北市:玉山社出版,臺北縣中和市 : 吳氏總經銷,1999。
《台灣民間故事》,王詩琅著,王灝圖,台北市:玉山社出版,臺北縣中和市 : 吳氏總經銷,1999。
《三年小叛五年大亂,臺灣社會變遷》,海峽學術出版:問津堂總經,2003。
《臺灣人物誌》,海峽學術出版:問津堂總經,2003。
《臺灣社會生活》,臺北市:中國民俗學會,1987。
《日本殖民地體制下的臺灣》,臺灣風物雜誌社,1978。
《王詩琅全集》,王詩琅撰,張良澤編,高雄市:德馨室,1979。
卷1:鴨母王,卷2:孝子尋母記,卷3:艋舺歲時記,卷4:清廷臺灣棄留之議,卷5:余清芳事件全貌,卷6:三年小叛五年大亂,卷7:臺灣人物誌,卷8:臺灣人物表論,卷9:臺灣文學重建的問題,卷10:夜雨,卷11:喪服的遺臣。
四、相關研究
專書:
林文寶,《王詩琅與兒童文學》,台北市: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1995。
張恒豪編,《王詩琅朱點人合集》,台北市:前衛,1991。
張炎憲、翁佳音合編,《陋巷清士-王詩琅選集》,臺北縣板橋市:稻鄉,2000。
論文:
徐淑雯,<王詩琅兒童文學研究>,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5。
卓英燕,<王詩琅臺灣民間文學作品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民間文學研究所,2005。
葉瓊霞,<王詩琅研究>,碩士論文—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硏究所,1991。
五、資料來源
張恒豪編,《王詩琅朱點人合集》,台北市:前衛,1991。
張炎憲、翁佳音合編,《陋巷清士-王詩琅選集》,臺北縣板橋市:稻鄉,2000。
國內館藏目錄整合查詢MetaCat,http://metacat.ntu.edu.tw/metacat2/app。
以上資料由周詠盛收集整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