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7日 星期一

中國史作業(1)

歷史二 林意真
中國史摘要
第五周:清中葉的內部問題與民變

       
本次摘要所採用的文本為徐中約的《近代中國史》第十章與費正清的《劍橋中國晚清史》第六章。會選擇這兩章做摘要是因為兩個文本都直指同一事件,也就十九世紀中葉的太平天國和捻軍的叛亂,而兩邊各以東西方的角度在敘述事件。故本次摘要將分別簡述兩個文本後,作一簡單的比較異同和總結。

徐中約在第十章分別下了「社會動盪的根源」、「太平天國革命的爆發」、「太平天國的制度」、「外國的中立立場」、「曾國藩和湘軍」、「天國內訌」、「戰爭的轉捩點」、「太平天國的崩潰」、「太平天國革命的遺產」、「捻軍叛亂和回民叛亂」等十小節來分段描述清中葉的動盪。太平天國的革命從1850年一直延續至1868年,清朝面臨內憂外患,國勢跌入了谷底。因為土地不足、人口過剩、政治軍事的腐敗、外國勢力的侵入(鴉片戰爭)、自然災害、派系鬥爭等因素,造成民間社會逐漸動盪和緊張,而這埋下了引爆大規模動亂的火藥線,最後太平天國的出現便點燃了整個動盪不安的中國。徐中約在書中花了大約八頁的篇幅來講述太平天國的出現和內部的情況,我們可以看到太平天國的出現緣於偶然,但在類似新教的制度革新和《周禮》的大同思想下,太平天國發展得十分快速,但是在這樣的快速發展下,這之中也出現了許多問題。。我們可以看到太平天國對於現有的中國制度做了大幅的修改,比如土地的共有化、軍事民政的合一管理、文化的重新塑造、新曆法的制定和社會政策,可以看到洪秀全的集團有野心要一改前朝事物而試圖創建新的國度。

但這樣的國中國並未一直持續下去,原本太平天國初期是獲得外國人的支持,但是在對聖經的詮釋與使用上開始出現了分歧,再者,1860年清朝與外國的貿易條約簽訂也進一步使得外國傾向清朝而一方。另外,曾國藩以捍衛孔孟傳統的中華文化為號昭組織征討太平天國的湘軍,在與對抗太平軍的過程逐漸獲得勝利,而太平天國內部的混亂和矛盾[1]則是致命的一擊,1856年洪秀全殺了親信而失去信賴時太平天國已逐漸瓦解。在曾國藩聯手李鴻章、左宗棠的軍隊的圍鏟下,太平天國終了於1864年,波及中國十六省分十四年之久。但是徐中約也特別提到太平天國對於後世的影響,便是埋下中華民國和中國共產黨興起的伏筆。而即便太平天國於1864年失敗,但是仍有較小規模的叛亂在各地方發生,其中又以華北南部的捻亂和雲南的回亂為主,清朝仍就是派遣左宗棠等人鎮壓,但也花了九年的時間才逐漸彌平叛亂。徐中約在最後意味深長的提問,清朝這樣的成功鎮壓究竟是王朝第二次興盛的開端,還是總體衰落的暫時緩解,而從文章看來,徐中約是抱持著後者的想法書寫這一段歷史。

而費正清的《劍橋中國晚清史》是以「太平軍叛亂」作為開頭書寫,這與徐中約的「太平天國革命」存著相當不一樣的切入角度。這在之後的文章會繼續談及。首先言太平軍的起因和發展,費正清一開始就言明歷史的根源、清代特有的問題、與外國的接觸是造成叛亂的原因。從社會背景來看,我們可以看到外國勢力進入中國後造成了傳統貿易路線的破壞,這導致了一部分的人民失業後選擇當盜匪,新的暴力成分又更加牽動了原本不安的社會,再來祕密結社、教派活動與民族間的不和也造成了更多的混亂。因民間組織的軍事化、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失效和命令失當等背景因素,導致了太平天國的興起。但是在拜上帝會逐漸收納信徒、打倒偶像的過程中,加深了客家的村社和其他村社的衝突,這也導致了太平軍離開廣西農村往外叛亂的主因。在這樣的背景與條件下,太平軍勢如破竹的往南京攻入,而清軍的緩慢反應也噵致了應對的失利,太平軍的聲勢則更加浩大。又因為中國農村的苦難、對於滿漢官僚、富豪的憎恨,太平軍的平等主義、排滿口號和啟示引起了廣大農民的附和。但是舊制度也有其強而有力的保護者,那就是身受良好訓練的漢族士人們,其中以曾國藩為代表。雖然湘軍的發展極為緩慢,但是到1853年時便開始與太平軍交鋒。
而在裡面有趣的是,湘軍的興起其實隱含著高度的顛覆性,並與原有的清朝軍事體制格格不入,但因為以正統觀念掩飾而與清朝和平共處。這在清朝選擇消滅太平軍時所面對的另一個問題。而這支湘軍也對中國財政的管理結構影響巨大,包括財政分配、稅務的改變,還有因應大量軍事費用而使用劣質貨幣,削弱了國民經濟和民眾的信任。

最後費正清看向了太平軍的衰落與失敗,除了有內訌的主因外,外國勢力也是一重要的部分,太平軍對於貿易的負面影響使得外國採取中立或者支持清朝。而為了更加釐清太平軍失敗的因素,費正清與捻軍叛亂做了一番比較。捻軍的叛亂基礎是建立在血緣和村社慣有的協作,對於帝國並不具有對正統的挑戰性,另外,捻軍模糊的政治傾向也使得與各叛亂集團能夠輕易合作,這和太平軍並不相同。而捻亂得以持續下去、太平軍消滅也可能含有這些因素。

從兩個文本看來,雙方是站在不同的立場敘述。我們可以看到徐中約是以太平天國的角度切入來看中國社會和清朝政府,並以中國內部的輪迴作為太平天國興起的背景。著重的面向在於「太平天國」對於「清王朝」的挑戰和反撲,但是費正清則是以中國的社會作為切入角度來看「太平軍」作為一場民間叛亂的成因和社會對其的交乎影響,並以這場叛亂與湘軍的組成來講述清朝所面臨的內部問題與壓力。這點非常有意思。



[1] 徐中約在「太平天國失敗的原因」一節中提到太平天國的失敗可以以下幾點分析,包括:戰略的錯誤、意識形態的衝突、領導集團的失誤、太平天國生活的自相矛盾、鱉腳的外交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