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6日 星期五

死前之語

林意真
(台灣大學歷史系學生)

引用請標明出處

刊登在世界南島學術研究計畫辦公室
http://worldaustronesia.ntu.edu.tw/

Words Before Dying  — a Micronesian Oral History, from Hawaii 

報導來源:Civil Beat
報導記者:Chad Blair
採訪地點:Hawaii      
出刊時間:9/24/2013

一、    報導摘要

    今年74歲的楚克(Chuuk)人Sisan Suda(生於1939年)現居夏威夷的Honolulu(檀香山),不久前自費出版了一本書My Oral History of Micronesia。為了替新書做宣傳,他連絡上之前採訪過他的Civil Beat記者,在採訪中娓娓道來他的故事。Suda向記者坦承自己來日不多,希望透過自己與這本書來談西方殖民勢力帶來的unpleasant things(令人不開心的事情),並且試著做出批判和思考。


(人:Sisan Suda;攝:Chad Blair;來源:Civil Beat

(一)        核子試爆與多氯聯苯(PCBs

    Sisan Suda罹患了腎臟癌,關於得癌的原因他推測大約有兩個可能來源──19401950年代美國在馬紹爾群島(Marshall Islands[1]進行的大量核子試爆,[2]1960年代為美國政府工作時意外接觸大量多氯聯苯的影響。Suda沒有直接證據證明自己的癌症就是這兩個因素造成。


(來源:網路資料)

    Suda有許多身邊的親朋好友(楚克島人)死於癌症,或者孩子天生帶有缺陷,甚至Suda自己的第一任妻子也在三十年前死於癌症。近期有大量的資料指出了癌症及其他疾病與核爆測試和多氯聯苯的關連性。2009年一份夏威夷大學的研究指出,美國在馬紹爾群島的核子試爆釋放了108,469噸的輻射量,而在日本投下原子彈所釋放的輻射量則是36噸。且研究進一步指出試爆對土地和農產品造成了污染,初步分析指出有26種癌症都與之相關。密克羅尼西亞攀升的罹癌率、先天畸形、糖尿病亦與之脫不了關係。


Sisan Suda and his first wife, Susanna Camacho SudaSuda的第一任妻子;來源:Civil Beat

    而另一種致癌因子多氯聯苯曾在1960年代被美國在北馬里亞納群島的首府塞班島(Saipan)上使用,彼時塞班島屬於美國的太平洋群島託管地(Trust Territory of the Pacific Islands)之一。1939年出生楚克島的Suda在核爆輻射的危險中成長,而在這段美國於塞班島雷達基地使用致癌化學物質多氯聯苯的期間,又剛好在這工作,他本人堅稱他與他的朋友們是被美國政府當做了實驗品。但Suda在採訪裡強調,他說出自己的故事、出版書籍並無意作為向美國政府要求賠償的宣戰旗幟,他的目的是要讓世人知道這些事情的來龍去脈



Cover of My Oral History of Micronesia,書籍封面;來源:Civil Beat

(二)360年來「Unpleasant Things

My Oral History of Micronesia以英語[3]寫成,描述360年來西班牙、德國、日本陸續的殖民,以及之後美國的託管制度與COFACompact of Free Association,自由聯合協定加諸於密克羅尼西亞的unpleasant things為主題,以批判的角度(而非一味譴責)重新省思外來勢力對密克羅尼西亞長久以來的干涉。這本書可以個人的生命歷程視之,而書寫者躍然紙上的性格顯示出了他的反思力度與視野之廣。大洋洲的主體性在這個七旬楚克老人身上嶄露無遺,也讓人更加好奇他的生命歷程──他是一個極為特殊的案例,還是大洋洲居民的當地意識已漸漸覺醒?

你可以在他的文字中發現驕傲(Pride),當他為密克羅尼西亞的政府組織自豪,指出其有效團結島嶼,建立足以抵抗基督教入侵者的穩固;他亦謙虛地承認自己的不足,坦承自己的英文表達能力力有未逮。這本書特點中的歷史性可以從他對殖民者所為的回顧中發現,他在一段文字中略帶諷刺的指出西班牙殖民者在塞班島上不只根除了人還根除了可可樹;大膽的預測亦可見於書中,他指出當陸地上在的人們把陸地上的資源用盡後,所有國家將轉向海洋尋找生路。他毫不留情地揭發了美國中情局對密克羅尼西亞議會的監聽;在訪問裡他也用一種「反諷的讚美」來說明美國的作為──將美國在馬紹爾的核子試爆形容為「成功地將兩個環礁珊瑚島一點痕跡也不留地抹除」。

     而在報導中,記者依Suda的意願打出廣告:「這本百餘頁的書只要23塊錢(20元是印刷費用,3塊是運費,價格實在合理),只要打給Suda或寄電郵給他就可以買到。」[4]

     報導最末,記者提出了自己在採訪後思考的問題,並邀請讀者一起思考:「你對外來者在密克羅尼西亞歷史上扮演的角色知道多少?我們在道德上對他們(密克羅尼西亞人)有所虧欠嗎?(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role of outsiders in Micronesian history? Do we owe them a moral debt?)」。也一起想一想吧!

二、    問題思考

    在我們做新聞報告的時候也有出現一些問題,比如說如果Suda想讓他的書能夠更加流通、廣為人知(從他接受訪問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他有想要推廣他的書、想為人知的野心),那他為什麼沒有把書拿到夏威夷大學、南太平洋大學等大學出版他的書?[5]還有為什麼Suda會認為馬紹爾群島上的核爆會影響到楚克島呢?[6]為什麼Suda不想向美國尋求賠償?那訪問的記者應該是很了解此事(包括Suda的書、親自訪問Suda)的人,那為什麼就特別要問這兩個問題,他的問題反映了什麼?他想要我們去思考什麼?為什麼要我們去想到「moral debt」(道德虧欠)的部份?那做為同樣受到殖民影響的台灣人民要怎麼去思考密克羅尼西亞的「unpleasant things」?他們為什麼會認為是「unpleasant things」?密克羅尼西亞人究竟在殖民的過程受到了什麼影響,而延續至今又是什麼狀況?我們真的有用過他們的角度去思考整件殖民、戰爭的事情嗎?

        我們想到的問題非常多,這裡無法一一列舉。我們想說的是,從這樣一則的報導實在可以看到很多有趣的層面,若是仔細去思考,其實在歷史的進程裡我們忽略掉許多事情、面向與觀點。「同理心」應該是我們現代人在思考事情的一個很重要的態度,歷史總是延續至今影響著我們,過往並不是夢魘,我們不需要以一種咒罵的方式去面對它,而是該理性的思考這整個歷史的來龍去脈、原因和影響,這種理性思考就是去問「為什麼」。

    當我們面對這樣的一則報導,如果只是簡單的讀過去、只是「知道」這件事情,那麼一點意義都沒有。真正我們要做的是去發掘問題,讓問題和你從報導獲得的知識在你腦袋中重新再生,在你的世界成為真正的活體,那才有意義!歷史的建構本是活的,曾經生命在裡面拼命掙扎、面對、對抗,千萬別忘了,Suda這個老人還在向大眾提問──密克羅尼西亞可不只是個名詞!



[1] 楚克島到馬紹爾群島的距離大約就是台灣到日本的距離。楚克島在馬紹爾群島的西邊。
[2] 可以參考在youtube上有關核爆的影片,就可以發現美國在密克羅尼西亞地區引爆了不少核彈。https://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LLCF7vPanrY
[3] 楚克島人的口述歷史用英語寫成實屬不易。
[4] Sisan Suda can be reached at (808) 954-1092. You can also write Liza or Zarrin Suda, 412 Bender Avenue, Apt. 5715, Humble, Texas, 77338, or call (832) 971-9625
[5] 也許我們可以從另一本書描述的狀況去了解這種情況(簡單摘要):ㄧ般在島上出版書很困難,除了自費,要不就靠ㄧ些基金會,或者南太平洋大學的所羅門中心...等文化機構資助出版,但這一切要很有耐心去等待,因為機構的經費有限,而且申請出版書的作者也不少。(《南太平洋的明珠:掀開所羅門面紗》p.133,秀威出版,2010)而我們從報導中知道Suda來日不多,如果他要給這些大學出版社出版,那麼他可能等不到出版的那一日,那還不如自費出版,再去想辦法做宣傳(比如說接受對此有興趣的記者訪問,順便推銷自己的書)。
[6] 我們猜測如下:因為北半球在赤道附近吹的是東北信風,而馬紹爾正好在楚克島的東北方,所以核爆出來的物質是很有可能吹到楚克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