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的勞倫斯》;智慧的七柱石
自己比較不喜歡史詩般的導演,所以大衛連不是我喜歡的導演,但是我非常喜歡這部電影(阿拉伯的勞倫斯),這部是最特別的一部。我想回答這個問題,我明明不喜歡史詩電影,但是我喜歡這部。這個問題同時同步到另外一個問題,後殖民主義。一部電影用史詩方式來拍……史詩有什麼特色?有壯觀(空間;時間)的場景,讓觀眾去滿足觀看的慾望。這部電影出來的時候,我越想這部電影越覺得有趣、重要,非常有自覺的批評殖民主義。在一九六零年代拍這部電影的時候,有意識面對英國現在過去的殖民主義,並且警告美國在東南亞辦導上面的殖民野心。他是以全然的史詩、全然的東方主義的方式去拍。最後勞倫斯的離開,是因為無法改變阿拉伯人、部落戰爭。這部電影甚至比《現代啟示錄》還好,因為在《現代啟示錄》裡,完全沒有被殖民者的聲音,只是殖民者的內心挖剖,但是在《阿拉伯的勞倫斯》裡有。《阿爾及利亞之戰》更是在講到暴力的滲透,這部電影也有講到這個部分。尤其是「阿里」這個腳色。相當程度上面,這個電影的道德曖昧性和諷刺非常強烈,並不讓你真的知道發生什麼事情。到底在後殖民主義的批判中,我們該怎麼面對這些東西?如果我們停留在東方主義的批評,我們就逃不出去了,如果我們用充滿曖昧性的東西,那樣有比較好嗎?我們該怎麼看待批評殖民主義的self critic(人道帝國主義…)à智慧的七柱石?
拍史詩的電影可以有很多方式,可以用非常左派的方式拍對殖民主義的不滿,那如果你是左派,你會怎麼拍?我認為,當我們把可能性講出來後,才會知道導演真的在做什麼事情。算了,不講左派!你自己在面對勞倫斯這樣的人、這樣的事情食,會強調什麼?我們不要把這個電影變成一個type,而是這部電影真的在做什麼。雖然他是東方主義的觀點沒錯,但是中間還是有東西非常有意思。一般來說,自傳性的電影要怎麼處理,有很多種方法。這部電影的成功,是因為landscape扮演史詩的腳色,和他心智的轉變有密切關係(沙漠)。前面landscape的腳色是壯觀的,但是後半部,沙漠轉變了。在性別的議題上,這部電影也是個很棒的切入點。
後來勞倫斯成為英國法西斯主義的重要支持者,這部電影有暗示(但在二戰後,法西斯的這段過去被蓋過去了)。史詩電影的東西最近有come back的現象,因為電腦技術、成本下降,但是我非常不喜歡這種感覺,因為史詩是一種法西斯的美學,我非常不喜歡這樣觀看的位置。法西斯是思潮、是意識形態,不只是人。
又這電影也拍進記者,而這似乎是第一部把英雄的塑造和再現表現出來。記者創造了一個神話,他希望世人都記住這樣的一個英雄。誰創造阿拉伯的勞倫斯?第一個就是美國記者想要尋找一個hero,放回美國、報紙上,讓大家可以看,鼓舞美國人加入戰爭。第二個腳色就是這整個中東的情勢,作為中介的腳色,這是一個客觀的政治經濟腳色。第三個是勞倫斯自己塑造這個腳色,有意識的自我宣傳、接受訪問。這個電影很厲害的部分是把這個東西帶進來,這是一個不能夠忽略的面向。挖下去,會發現好幾個層次在運作,但是沒有給你最後的答案。irony貫穿整部電影。在六零年代拍電影,演員都還沒有中東人,都是西方白人去演中東人,除了阿里以外,都是西方演員。
*勞倫斯的離開,和他去殺人、虐待感到愉悅而離開,這部電影把諷刺帶到另外一個境界。
可以去讀薩依德的自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