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4日 星期二

台灣大學歷史系紀錄片103-2工作坊(1)

台灣大學歷史系紀錄片103-2工作坊

20150328 0140p-0500p
紀錄片工作坊紀錄:第二次
講者:周旭薇
紀錄者:林意真(台灣大學歷史系三年級)

Part 1
                   
紀錄片製作流程步驟:


流程
內容
步驟一
想法與簡單的企劃書
步驟二
田調、收集資料、初訪、場勘
步驟三
完整企劃書
步驟六
補拍、補音、上字幕
步驟四
拍攝腳本大綱
步驟五
出機拍攝、進剪

田調、收集資料:

周導演認為田野調查與收集資料是拍紀錄片非常重要的一環,這可以讓拍攝者事前過濾自己想拍誰、拍什麼,以及有什麼樣的素材,讓紀錄片的雛型在腦子裡,就像草稿一樣。比如說拍媽媽的生命故事(《親愛的大樹》)[1],因為拍攝者在拍影片前已經做了田調,他知道母親有很多信件、照片,所以就用了這樣的模式與結構。也就是從故事盒開始,讓媽媽娓娓帶出那些在盒子裡的照片的故事,而這樣就能形成一個完整的敘事(前後相連)。拍攝者之所以可以講到比較完整的故事,是因為他知道有那些素材,且他媽媽願意接受 訪問。在影片裡,我們知道他媽媽去過蘇聯,所以就能理解為何拍攝者要拍那些風景幻燈片、俄羅斯娃娃。然而,這部紀錄片的田調其實做得還不夠多,如果再深入,說不定可以從俄羅斯娃娃(或相關的物件)上獲得更多線索故事。而且既然是講個愛情故事,怎麼他爸爸(拍攝者的父親)都沒有出現?這點蠻奇怪的。

初訪:

初訪時,可以比較沒有結構地去訪問 ,但之後便要開始串故事,讓影像完整地傳達出來。周導比較從創作的角度出發,思考《奉敕令[2](紀錄天師道的符咒儀式的短片)要怎麼拍才比較有結構,這個影片裡出現大量文字敘述,但這是一部紀錄片,那影像紀錄的功能呢? 這是拍影片的人必須去思考的問題。導演說,通常的狀況是會先拍一點點影片,但如果那件事情只發生一次,會決定先拍了再說,之後再做一些補訪。(跳到三一八學運的拍攝計畫小組) [3]

周導演認為「三一八」有這麼多層面、角度,但成果的要求是一個五分鐘短片,那就必須找到重點來講,而需要經過田調、初訪,才能夠精確抓到focus(專注的對象)。

完整企劃書:

很多人都懷疑紀錄片也需要完整企劃書。但如果要拉贊助,就需要有企劃書,透過初訪、田調、照片,更清楚地傳達自己拍攝、記錄的東西,並且說明為什麼要拍這樣的主題 。企畫書也會讓你有個拍攝的方向,就不會拍了一堆、但剪起來混亂、沒有照著主線走的敘事。自己越清楚,就會知道怎麼訪問、要拍什麼東西。

補拍:

很多人以為拍完就要進剪 ,但很多時候,影片還需要補拍、補音(旁白收音)。我想歷史系拍紀錄片,更需要把時間、人物等元素放進去,比如說拍道教的影片,我們連舉行儀式的人都不知道是誰,如果把名字加進去,訊息會更豐富。如果有些東西沒辦法講,可以適度使用字幕。字幕可以作為連結的材料(比如補充講者名字、背景等等[Aaron10] ),但不要大量塞進。而且,紀錄片並非新聞採訪,不是光剪對方的談話。
周導演認為重點是:「出機前,你們要怎麼拍?主角只是講故事,但你要思考:影像怎麼呈現?」

舉例(拍攝腳本):

(周導演以她過去申請的案子做為例子) 拿《布的故事》來當例子,那時候是先去初訪幾位與布匹運用、織布技術相關的人物,比如林國基和尤瑪˙達露。作法是一開始先像聊天一樣慢慢聊、慢慢熟悉,然後表態要拍一部紀錄片,看能不能再進一步的訪問、拍攝。紀錄片的拍攝腳本便是根據這些聊天的內容去發想、構思(給大家看《布的故事》的拍攝腳本)。拍攝腳本上面分畫部、聲部(三角形是鏡頭),畫部視攝影機拍到的畫面,聲部是在此同時的旁白或人物談話。在有腳本的情況下,就會專注在問一些更細節但重要事情上面。因為是短片,所以建議不需要把腳本寫得這麼細,但是要去想怎麼去拍攝五分鐘的紀錄片。


Part 2

拍攝方法與訪談技巧──人物訪談拍攝
我認為拍攝紀錄片有幾種形式,如新聞式紀錄片(街頭訪問)、Discovery式紀錄片(正式訪問)、參與式紀錄片[4]、觀察式紀錄片(拍攝者完全不介入)

紀錄片就將真實做創意呈現。如果很嚴格地定義紀錄片,那麼就會產生嚴峻的挑戰。有一部很有意思的紀錄片,叫做《雲之南》(China: Beyound the Clouds[5],那是BB的攝影團隊1994年時在雲南麗江蹲點拍攝一個小鎮,非常詳實細膩的把這個小鎮記錄下來,呈現的風格有點像是侯孝賢的電影。又像是日本有名的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YIDFF[6],完全就只選觀察式的紀錄片(也就是不做旁白)。周導演偏愛BBC拍的紀錄片,尤其是歷史紀錄片。

在課堂中間,周導演提出一個相當有趣的看法,那就是:「當我在思考課程教學時,我好奇從歷史系、新聞系、人類學系等不同角度來拍紀錄片,會有什麼不一樣之處?希望可以藉著工作坊來討論。」

關於這個學期的紀錄片工作坊課程:

之後的工作坊需要各組有一個拍攝計畫、腳本大綱(拍攝內容),這樣便能在上面繼續討論、工作,也就大概會知道怎麼拍,以及拍什麼。周導演非常推薦一本書,叫做《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7],這本書改編自1972BBC廣播電視台一系列由約翰˙伯格(John Berger)主持的電視紀錄片 Ways of seeing[8](總共四集,一集約三十分鐘)。導演記得最有力的例子(第一集)是講梵谷的名畫《麥田群鴉》(Champ de blé aux corbeaux)。若直接看這幅畫而不知背後故事,那麼這就只是一幅普通的麥田畫;但如果再加上一行字:「這是梵谷前自殺的畫作」,那麼觀眾重新看時,就會有很不一樣的看法。非常推薦此書,且其容易閱讀。

人物訪談拍攝:(在專業上去考量的部分)

思考方針
內容
溝通
與被攝影者的良好溝通
互信
訪談人、導演與攝影之間的互信關係
考量
攝影地點(背景畫面)、時間的考量;訪談人音量、視線考量
問答技巧
訪問時,聲音不要搭在一起,以免剪片困難


值得參考的紀錄短片拍法:
紐約時報的「Opinion Documentaries」(Op-Docs記錄人、社會現象)[9]

挑了幾部有意思的、值得參考的紀錄片:
影片名稱
內容

A call from Selma
This short documentary explores how the murder of a white minister in Selma, Ala., helped catalyze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A conversation with my black son
In this short documentary, parents reveal their struggles with telling their black sons that they may be targets of racial profiling by the police.

Branko: return to Auschwitz
Branko Lustig, a Holocaust survivor and Oscar-winning producer of “Schindler’s List,” returns to Auschwitz for the bar mitzvah he couldn’t have in his youth.

A short history_highrise part 1
In the first episode of a four-part series, "Mud" traces the roots of the residential highrise, from the biblical Tower of Babel to New York's tenement buildings.

China’s web junkies
A short documentary about a Chinese boot-camp-style treatment center for young men "addicted" to the Internet.


Notes on blindness
In 1983, after years of deteriorating vision, the writer and theologian John Hull lost the last traces of light sensation. For the next three years, he kept a diary on audiocassette of his interior world of blindness. This film is a dramatization that uses his original recordings. 

    
在觀賞這些影片之後,周導演便提議,以後歷史系紀錄工作坊所出品的紀錄片可以有個固定的開頭(就像Op-Docs的固定開頭),這樣呈現紀錄片就看起來是一個系列。

PART 3

關於我們這組的提案[10]的回應:

導演認為從觀看別人的作品能學到最多東西。拍攝者最容易忽略目標觀眾,還有預設影片的效果(林維紅老師在旁補充:你要去想你要拍攝的「社團價值」是什麼、這個社團與學校抗爭時要的是什麼,必須有清楚的問題意識。又學校為什麼覺得社團不能成立?這件事情在什麼平台上有什麼對話空間,要講清楚。注意拍的觀點、牽涉到的內容),並透過什麼樣的方式去講述、帶出。一定要確定對方會願意受訪,確定有沒有可能拍成這個紀錄片。建議不只是透過訪問建構影片,還鼓勵實地追蹤拍攝。







[1] 此為上個學期(103-1)歷史系紀錄片工坊的成果影片之一。
[2] 此為上個學期(103-1)歷史系紀錄片工坊的成果影片之一。
[3] 這個學期(103-2)歷史系紀錄片工坊的提案計畫之一。
[4] 以摩根史柏路克(Morgan Spurloc)為例子。摩根為爭議性導演,自身參與紀錄片的拍攝,影片〈麥胖報告〉(Super Size Me)是做為控告麥當勞傷害健康的證據。有興趣者可上Youtube觀看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CbAnaUKCy4
[5] 導演為菲爾˙艾格蘭德,《雲之南》總共七集,每集六十分鐘。
[6] 可搭配參考:林木材(林琮昱), 〈那些國外紀錄片影展教我的事〉,http://docworker.blogspot.tw/2011/05/blog-post.html2015/04/05
[7] (英)約翰˙伯格,《觀看的方式》(台北:麥田出版社,2010
[8] Youtube上可以觀賞四集完整的影片。
第四集: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jTUebm73IY
[10] 此為這學期(103-2)歷史系紀錄片工作坊的提案之一。內容的初步構想是回顧台大BDSM社與台大社團輔導委員會抗爭成為正式社團的過程,以及深入探討之中發生的諸多爭議,目的是希望透過這個社團的積極抗爭,切入去看學校的社團法規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