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學歷史系紀錄片103-2工作坊
20150328 0140p-0500p
紀錄片工作坊紀錄:第二次
講者:周旭薇
紀錄者:林意真(台灣大學歷史系三年級)
【Part 1】
紀錄片製作流程步驟:
流程
|
內容
|
步驟一
|
想法與簡單的企劃書
|
步驟二
|
田調、收集資料、初訪、場勘
|
步驟三
|
完整企劃書
|
步驟六
|
補拍、補音、上字幕
|
步驟四
|
拍攝腳本大綱
|
步驟五
|
出機拍攝、進剪
|
田調、收集資料:
周導演認為田野調查與收集資料是拍紀錄片非常重要的一環,這可以讓拍攝者事前過濾自己想拍誰、拍什麼,以及有什麼樣的素材,讓紀錄片的雛型在腦子裡,就像草稿一樣。比如說拍媽媽的生命故事(《親愛的大樹》)[1],因為拍攝者在拍影片前已經做了田調,他知道母親有很多信件、照片,所以就用了這樣的模式與結構。也就是從故事盒開始,讓媽媽娓娓帶出那些在盒子裡的照片的故事,而這樣就能形成一個完整的敘事(前後相連)。拍攝者之所以可以講到比較完整的故事,是因為他知道有那些素材,且他媽媽願意接受 訪問。在影片裡,我們知道他媽媽去過蘇聯,所以就能理解為何拍攝者要拍那些風景幻燈片、俄羅斯娃娃。然而,這部紀錄片的田調其實做得還不夠多,如果再深入,說不定可以從俄羅斯娃娃(或相關的物件)上獲得更多線索故事。而且既然是講個愛情故事,怎麼他爸爸(拍攝者的父親)都沒有出現?這點蠻奇怪的。
初訪:
初訪時,可以比較沒有結構地去訪問 ,但之後便要開始串故事,讓影像完整地傳達出來。周導比較從創作的角度出發,思考《奉敕令》[2](紀錄天師道的符咒儀式的短片)要怎麼拍才比較有結構,這個影片裡出現大量文字敘述,但這是一部紀錄片,那影像紀錄的功能呢? 這是拍影片的人必須去思考的問題。導演說,通常的狀況是會先拍一點點影片,但如果那件事情只發生一次,會決定先拍了再說,之後再做一些補訪。(跳到三一八學運的拍攝計畫小組) [3]
周導演認為「三一八」有這麼多層面、角度,但成果的要求是一個五分鐘短片,那就必須找到重點來講,而需要經過田調、初訪,才能夠精確抓到focus(專注的對象)。
完整企劃書:
很多人都懷疑紀錄片也需要完整企劃書。但如果要拉贊助,就需要有企劃書,透過初訪、田調、照片,更清楚地傳達自己拍攝、記錄的東西,並且說明為什麼要拍這樣的主題 。企畫書也會讓你有個拍攝的方向,就不會拍了一堆、但剪起來混亂、沒有照著主線走的敘事。自己越清楚,就會知道怎麼訪問、要拍什麼東西。
補拍:
很多人以為拍完就要進剪 ,但很多時候,影片還需要補拍、補音(旁白收音)。我想歷史系拍紀錄片,更需要把時間、人物等元素放進去,比如說拍道教的影片,我們連舉行儀式的人都不知道是誰,如果把名字加進去,訊息會更豐富。如果有些東西沒辦法講,可以適度使用字幕。字幕可以作為連結的材料(比如補充講者名字、背景等等[Aaron10] ),但不要大量塞進。而且,紀錄片並非新聞採訪,不是光剪對方的談話。
周導演認為重點是:「出機前,你們要怎麼拍?主角只是講故事,但你要思考:影像怎麼呈現?」
舉例(拍攝腳本):
(周導演以她過去申請的案子做為例子) 拿《布的故事》來當例子,那時候是先去初訪幾位與布匹運用、織布技術相關的人物,比如林國基和尤瑪˙達露。作法是一開始先像聊天一樣慢慢聊、慢慢熟悉,然後表態要拍一部紀錄片,看能不能再進一步的訪問、拍攝。紀錄片的拍攝腳本便是根據這些聊天的內容去發想、構思(給大家看《布的故事》的拍攝腳本)。拍攝腳本上面分畫部、聲部(三角形是鏡頭),畫部視攝影機拍到的畫面,聲部是在此同時的旁白或人物談話。在有腳本的情況下,就會專注在問一些更細節但重要事情上面。因為是短片,所以建議不需要把腳本寫得這麼細,但是要去想怎麼去拍攝五分鐘的紀錄片。
【Part 2】
拍攝方法與訪談技巧──人物訪談拍攝:
我認為拍攝紀錄片有幾種形式,如新聞式紀錄片(街頭訪問)、Discovery式紀錄片(正式訪問)、參與式紀錄片[4]、觀察式紀錄片(拍攝者完全不介入)
紀錄片就將真實做創意呈現。如果很嚴格地定義紀錄片,那麼就會產生嚴峻的挑戰。有一部很有意思的紀錄片,叫做《雲之南》(China:
Beyound the Clouds)[5],那是BB的攝影團隊1994年時在雲南麗江蹲點拍攝一個小鎮,非常詳實細膩的把這個小鎮記錄下來,呈現的風格有點像是侯孝賢的電影。又像是日本有名的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YIDFF)[6],完全就只選觀察式的紀錄片(也就是不做旁白)。周導演偏愛BBC拍的紀錄片,尤其是歷史紀錄片。
在課堂中間,周導演提出一個相當有趣的看法,那就是:「當我在思考課程教學時,我好奇從歷史系、新聞系、人類學系等不同角度來拍紀錄片,會有什麼不一樣之處?希望可以藉著工作坊來討論。」
關於這個學期的紀錄片工作坊課程:
之後的工作坊需要各組有一個拍攝計畫、腳本大綱(拍攝內容),這樣便能在上面繼續討論、工作,也就大概會知道怎麼拍,以及拍什麼。周導演非常推薦一本書,叫做《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7],這本書改編自1972年BBC廣播電視台一系列由約翰˙伯格(John Berger)主持的電視紀錄片 Ways of seeing[8](總共四集,一集約三十分鐘)。導演記得最有力的例子(第一集)是講梵谷的名畫《麥田群鴉》(Champ de blé aux corbeaux)。若直接看這幅畫而不知背後故事,那麼這就只是一幅普通的麥田畫;但如果再加上一行字:「這是梵谷前自殺的畫作」,那麼觀眾重新看時,就會有很不一樣的看法。非常推薦此書,且其容易閱讀。
人物訪談拍攝:(在專業上去考量的部分)
思考方針
|
內容
|
溝通
|
與被攝影者的良好溝通
|
互信
|
訪談人、導演與攝影之間的互信關係
|
考量
|
攝影地點(背景畫面)、時間的考量;訪談人音量、視線考量
|
問答技巧
|
訪問時,聲音不要搭在一起,以免剪片困難
|
挑了幾部有意思的、值得參考的紀錄片:
影片名稱
|
內容
|
A
call from
|
This
short documentary explores how the murder of a white minister in
|
A
conversation with my black son
|
In
this short documentary, parents reveal their struggles with telling their
black sons that they may be targets of racial profiling by the police.
|
Branko:
return to
|
Branko
Lustig, a Holocaust survivor and Oscar-winning producer of “Schindler’s
List,” returns to
|
A
short history_highrise part 1
|
In
the first episode of a four-part series, "Mud" traces the roots of
the residential highrise, from the biblical
|
A short documentary
about a Chinese boot-camp-style treatment center for young men
"addicted" to the Internet.
|
|
Notes
on blindness
|
In 1983, after years of deteriorating vision, the
writer and theologian John Hull lost the last traces of light sensation. For
the next three years, he kept a diary on audiocassette of his interior world
of blindness. This film is a dramatization that uses his original recordings.
|
在觀賞這些影片之後,周導演便提議,以後歷史系紀錄工作坊所出品的紀錄片可以有個固定的開頭(就像Op-Docs的固定開頭),這樣呈現紀錄片就看起來是一個系列。
【PART 3】
關於我們這組的提案[10]的回應:
導演認為從觀看別人的作品能學到最多東西。拍攝者最容易忽略目標觀眾,還有預設影片的效果(林維紅老師在旁補充:你要去想你要拍攝的「社團價值」是什麼、這個社團與學校抗爭時要的是什麼,必須有清楚的問題意識。又學校為什麼覺得社團不能成立?這件事情在什麼平台上有什麼對話空間,要講清楚。注意拍的觀點、牽涉到的內容),並透過什麼樣的方式去講述、帶出。一定要確定對方會願意受訪,確定有沒有可能拍成這個紀錄片。建議不只是透過訪問建構影片,還鼓勵實地追蹤拍攝。
[4] 以摩根史柏路克(Morgan Spurloc)為例子。摩根為爭議性導演,自身參與紀錄片的拍攝,影片〈麥胖報告〉(Super Size Me)是做為控告麥當勞傷害健康的證據。有興趣者可上Youtube觀看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CbAnaUKCy4。
第四集: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jTUebm73IY
[10] 此為這學期(103-2)歷史系紀錄片工作坊的提案之一。內容的初步構想是回顧台大BDSM社與台大社團輔導委員會抗爭成為正式社團的過程,以及深入探討之中發生的諸多爭議,目的是希望透過這個社團的積極抗爭,切入去看學校的社團法規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