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者:李亞臻
內容:
- 主題:今天談到的書鎮不只包含威爾斯的書鎮,還會提到英格蘭、蘇格蘭的書鎮。
- 書籍:《查令十字路84號》:透過書信連結書與人的關係;《莎士比亞書店》:不僅只是賣書的地方,甚至作為串連文學界的腳色(海明威、喬伊斯);《書店風景》(鍾芳玲;第三版的書封)--書店是否有賣書以外的功能?(好像進書店只是買書,是否不只如此?)
- 「書鎮是什麼?」:有別於台灣現有的書街、書區(溫羅汀),書鎮以書店為主軸進行社區規畫和營造,是一個更具主動性的概念。「書鎮是一個品牌」(有整體包裝,所有人為書鎮的品牌努力),以書店文化為主軸,兼具各類藝文活動及生活機能的社區。
- 書鎮:是由理查˙布斯在Hay-on-Wye首創,之後書鎮成為一個專有名詞,任何地方想冠上書鎮的名稱需要經過認證。
- 了解歷史:Hay-on-Wye曾是以農牧為主的市鎮,每個禮拜有趕集。1950年代以前以第一級產業為主(還有礦產)。戰後經濟復甦後,人們開始有更多的移動能力,去買更便宜的產品,很多商家經營不下去,且礦產的產業每況愈下,人們開始離開家鄉。又英國政府認為某些鐵路因經濟效益不高,在1962年就把Hay-on-Wye的鐵路被拆掉,經濟命脈被切斷。
- 理查布斯:一九六二年從牛津大學歷史系畢業,在多次失敗後,花了七百磅創業開書店。但是在農村開書店,誰會來買書看書呢?爾後他踏上搜舊書的旅途,大概有十年都在蒐書「舊書永遠不死,即便某本書對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而言都無聊透頂,總是有那麼百分之一的人--管他是誰、在哪--會毫不猶豫地買下他」他的眼光不限制在自己的家鄉,認為顧客在全世界。又他的書太多了,很多人慕名而來蒐書,甚至有大學和圖書館蒐書。曾經是金氏紀錄藏書最多的人。
- 創舉:他還將書店做出不同的區隔,每個書店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他不甘於這樣,他鼓勵很多書店來海伊鎮開書店。1977年愚人節對全世界宣布說要獨立建國,發表就職演說,他讓英格蘭各報報導這件事情,成為當時最奇葩的二手書店店主。他便透過這樣的名氣招引更多人前來。(《My kingdom of books》)而如今書鎮的概念正在全球各地持續發酵(最值得談:Redu,Belgium)。
- 當地情況:提倡書鎮不只關乎書籍,他更希望藉此翻轉人們對鄉村經濟的想像。而當地所有的商販都獲益於海伊鎮的書店產業,獲得大量工作機會,改善人口外流的狀況。
- 七件事情:特色、合作、行銷、周邊商品、節慶、和全世界做生意、信仰
- 特色:所有的書店都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非常有特色。(這也是台灣書店很大的問題。)謀殺書店、古地圖書店、賣全套狄更斯(古典套書)的書店、詩歌書店...
- 合作:旅遊諮詢處(有官方,也有非官方,威爾斯沒有錢,海伊鎮自己做,安排志工、大量關於海伊鎮介紹),令人感動的事這些全是自發性的。
- 行銷:當年用愚人節笑話作為噱頭是個驚天動地的事情,吸引很多人進來。去年為了支持蘇格蘭獨立,也搞了自己的獨立公投(吸引大家目光的幽默)。
- 周邊商品:The King of Hye,賣理查布斯個人、海伊鎮周邊商品的地方。很多人來海伊鎮是因為這個地方很酷,會有買周邊商品的慾望。如果沒有這些周邊商品,經營書店仍是很困難的(現實的考量)。
- 節慶:現在和衛報合作,舉辦海伊文學季(總共十天)。每年五月很多人都湧入海伊鎮。
- 和全世界做生意:並非是說要賣英文書、國際化等東西,而是怎麼和全世界介紹(在台灣行之有年,但卻未有其他語言)。東西好像還停留在島嶼,資訊的缺乏。海伊鎮有Blue Guide,在任何一間書店顯眼的地方都有這本書,也有非常好的網站。「讓非中文世界的人知道你是誰。」且商品也會都放在網路上賣。在跟城鎮以外的地方做生意,讓更多人記得你,讓他來找你。也有在海伊鎮買書,幫你寄回自己的國家的服務。「他們都是獨立書店,但他們都辦的到」。
- 信仰:對書籍抱持濃厚的敬意。「當大眾媒體使我們漸行漸遠時,是書,永遠是書,把我們拉回彼此的身邊」。
- 還有一些海伊鎮沒告訴的事:書鎮不是萬靈丹、每一個書鎮都是獨立的個體(海伊是海伊,書鎮是書鎮)、永遠都會有人討厭它(不要成為下一個無腦粉絲)。
- 第二個書鎮:塞德柏,位於英格蘭中部,在湖區中間。除了農業之外,觀光也是重要的產業(位於要衝)。這樣的一個小鎮為何會成為英格蘭第一個書鎮呢?
- 這裡到底怎麼回事?書店不多、資訊很少、員工也搞不清楚狀況。後來跑去問書店老闆:「去問弄這一切的老闆娘」(她很驚訝怎麼會有人想問關於這個書鎮的事情)當年會有書鎮出現,是因為在兩千零一年的時候英國有嚴重的口蹄疫,嚴重影響當地的產業。看到海伊鎮做起來,就決定試著模仿。但「我知道這一切的確有些貧乏,但你知道,這其實是很矛盾的,我們既希望介紹,卻又怕特地來的人失望。」起初有資金挹注,後來資金轉去挹注在倫敦奧運。書店多為沒有經驗的本地人開的,缺乏足夠資源,只能走向複合式經營(無法靠書賺錢)。唯一比較成功的是從海伊鎮過來的鎮民。現在短期的目標是找到鄰近的大學建立合作聯盟。
- 「我並不是要否定書鎮的意義,相反的我認為它非常值得努力。前陣子有一群冰島人來拜訪我,他們打算在冰島建立數個連成一氣的書鎮,此舉不僅能招攬客人,也能提升當地的文化、識字率等等。」
- 海伊鎮能成功,絕對有時代的意義。半個世紀前的造鎮模式,半個世紀還能行得通嗎?得重新審視書鎮的意義,走出一廂情願覺得書鎮一定好的狀況。且複製的文化難以深入人心,需要做相應的調整。另一個案例:馬來西亞的蘭卡威書村(現在已經倒了,經營不到十年)。
- 第三個書鎮:維格城(Wigtown),蘇格蘭國家書鎮。一個交通不便,從愛丁堡搭乘交通工具搭了七個小時。但每年秋天卻有足以和海伊鎮媲美的維格城文學節,也和報紙合作。
- 為何發展?:經濟、交通重心紛紛外移,這個小鎮失去昔日榮光。奇妙的機會出現在一九九六年,一位維格城的鎮民看到教授安東尼西頓對海伊鎮的一系列研究,教授就在上面建議蘇格蘭政府產生書鎮。所以他們就透過書鎮拯救自己的小鎮(蘇格蘭政府也有機會丟出來,於是小鎮就決定參賽)。在參賽之前,他們做了很多的研究,後來他們獲勝獲得蘇格蘭國家書鎮的頭銜。於是當地人將大量的空屋轉作為書店,並積極對外宣傳自家書鎮。積極的學習如何經營書鎮。其中一間書店叫做龍的圖騰,老闆是從倫敦過來,在倫敦經營書店太過困難,有一天在書展上面被一個蘇格蘭的書商勸去書鎮開書店。他們也積極在行銷,在文學季之前的一個月就有精美的手冊。
- 【靈感】「永遠把賣書當成好玩的事情」:the book shop,有個奇特的讀書俱樂部(繳費六十磅),每個月寄一本書給會員,在收到書之前永遠不知道是什麼。「我們不僅賣書,還賣瀏覽、購物的體驗,亞馬遜網路書店在怎麼方便,都無法帶給你造訪書店、發掘驚奇的特殊時刻,我們想提供那些唯有書店能提供,而網路無法複製的事情。」參加這個書店俱樂部,有時是突破自己讀書種類的新奇感。「賣書,但賣的不只是書。不要固守僵局,想法靈活,才是這個時代無論哪個行業的共同出路」。
- 【靈感】「在數位時代,書籍要具備更多意義」:我們需要重新思考書鎮還有什麼價值。書鎮不只是個存放書的地方,還是個交換思想的地方。優秀的書鎮和文學節應該要朝這個方向努力,以區分出我們和電子書的不同。
- 出版已經在改變了:「現在傳統出版業最大的盲點,是對於數位時代的出版業樣貌缺乏想像力。我們似乎走不出書的框架,執著於電子書等將書本數位化的手法,卻忘了這個時代不只是閱讀載體的變遷,而是整個出版型態都在爭辯重組。」如果只是在想紙本如何打敗電子書,那麼就玩不下去了。
- 結語:最重要的不是找個城鎮,做這件事情,圍牆是綁住我們,而是那些經營書店、跟書店有關、跟書店無關的人跟自己的土地有什麼關係。「一但書與土地結合,那麼便要回歸城仔它的土地,否則無以立基。你永遠都要記得自己的故事,找到屬於自己的路。」真正想做的事情:介紹新的事物,為台灣出版業做新的改變。
「快去買書!!!」
聯繫講者:rebecca.ycl@gmail.com
現場問答:
Q:「書店商品化的問題」(比如說誠品的轉型、海伊鎮的周邊商品)
A:當你的書店倒了,什麼東西都談不下去了。想要發展下去的基地等於停了。但你也知道你賺錢的目的,了解並堅持。
Q:「書/書店如果沒有價值,為何還要這麼重視?」
A:台灣面對電子化好像就是不斷召集老靈魂、回憶過去...但是經常面臨的狀況就是「所以呢?」但書店絕對不只是個賣書的地方,如果你要賣書,網路平台就可以辦到。賣書不在只是書店壟斷的事情,書店還保留除了賣書以外的閱讀體驗(沙龍、講座、各種活動)。書店可能已經是信仰上的事情了(超出需求、精神上的信仰-驚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