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6日 星期日

臺灣史

                                    臺灣史書摘

課程:台灣史
學生:林意真
系級:歷史系二年級
書籍: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1]

摘要

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總共分六章書寫,分別是導言;茶、糖、樟腦之出口市場分析;茶、糖、樟腦之生產分析;產銷組織與運輸;茶、糖、樟腦對臺灣經濟、社會的影響;結論。在導論的部分,林滿紅明確表示此書的目的是「透過茶、糖、樟腦的產銷分析,指出18601895年間臺灣社會在西方經濟力量滲入以後所發生的變遷。」[2]並且強調除了使用清代檔案與日治時期的調查報告,也使用像《海關報告》、《領事報告》等前人研究較少採用的史料,目的是做為這段重要時期的臺灣經濟史補充。[3]而每章會依據主題針對茶、糖、樟腦做歷史脈絡的陳述與分析,並在章結的後半做小結歸納。

        臺灣北部是世界主要的茶產地之一,出口以烏龍茶為大宗,主要輸往美國。早期因轉口需經廈門及香港,而與中國大陸形成重要商業網絡。在18601895年這段期間,茶[4]的出口價格不斷上漲,主要原因除了需求增加外,也和國際銀價貶值有關。又茶的出口量雖是三大出口產品中的第二位,但價格最貴,所以總體出口值是最大的。而政府分別在1871年與1887年,始徵收茶釐與茶關稅做為重要的歲入,並且提倡茶業,其中以修築新竹至基隆的鐵路為最重要,目的是以利茶葉直接從基隆出口,但是島內的主要運輸仍以傳統工具為主。[5]且因為經濟轉心逐漸轉往北部,政治中心正式移轉至此。[6]然而在這樣與西方接觸、政府鼓勵的環境下,茶的生產技術並未有大幅的改變,其中也只有多了「加工」(再製)的層次。而產銷組織的部分,不論是託運貨品、投資或者借款,華商在這茶貿易體系是逐年重要,外資反而越沒有關鍵性的重要。[7]
以糖來說,糖的產地廣闊,臺灣外銷以蔗糖為主。主要的出口地是中國及日本,開港後雖然洋行將糖的出口拓展至歐、美、澳等地,但到後期也未再出口。[8]糖的價格較茶、樟腦穩定、廉價,利潤也較少。但因種植面積廣大,外銷的出口量龐大,故出口值占第二。雖然開港,蔗糖生產技術仍低落,其中主要原因是因為怕轉型後造成大量失業,然而這減少了能夠帶動經濟的連鎖作用。且政府對於南部的建設較少,又加課糖釐、清丈土地等,造成南部的糖業受到打擊,出口值銳減。
        而樟腦的部分,臺灣與日本是世界最主要的產區。樟腦在1890年以前多為藥用,1890年後因塞璐珞的發明而開始大量使用。本來台灣的腦業價格一直受到日本操控壟斷,一直到1890年臺灣才重掌龍頭地位(被華商掌握)。樟腦價格的波動十分劇烈,會隨著許多非經濟因素(番亂等)而變動。且樟腦的生產技術十分初階,主因同上,是怕喪失市場和失業。

        總結而言,我們可以看到在1860年的開港帶來了經濟作物的轉型,從糖、米轉變成茶、糖、樟腦。外資的進入開始滲透到這些行業之中,並拓展市場,但是越到後期卻敵不過華商對這些產業的掌握。且即便是開港與西方經濟、技術接觸,也未將生產技術做大幅的改變,大多仍停留在傳統生產層面,改變的也只有運輸的部分改用輪船替代。政府和民間懼怕的是市場流失和失業,但這心態導致的是糖市場的沒落,而茶、樟腦因為較為台灣所專有,所以仍較蓬勃發展。

心得

        會挑選此書的原因,是因為自己對於1860開港後的產業改變並不熟悉。只記得從「糖、米」出口轉變成「茶、糖、樟腦」的出口,背歷史像是在記口號,所以才決定從這本內容紮實的專書下手來補足這缺失的一塊。這本書是作者的碩論改寫的,並且這幾年被大量引用,可以說是一本參考價值極高的專書。此外,內文有大量作者根據史料繪製的表格,供讀者可以做出口量、價格的清楚比較。且內文的書寫十分簡明,並在每個段落結束之處放上小結,以利讀者更快地明白整章的重點。簡明易懂、表格豐富是這本書的特色與優點,適合作為對於這段時期產業發展的基礎入門。
而此書也對比先前的研究做出不同的看法,其中讓我覺得有意思的是,作者表示此時開港後期外資對於產業的涉入與掌握並沒有華商那麼深。第六章的部分明說:「在商權方面,由於市場多由外商開拓,所以茶、糖、樟腦業在市場初拓時,主要商權均操於外人手中。但國人因本身也有優越的經商能力,生活節儉,經營成本較低,在自己的鄉土經營產業……很快就跟進且利用外人所開拓的市場。」[9]但是有些地方我仍不是非常明白,故在此提出我的疑問。
       



[1]林滿紅,《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台北市:聯經,1997
[2]第一章〈導論〉,p.15
[3]第一章〈導論〉,p.16
[4]此時茶、糖、樟腦的價格也是不斷攀升p.40
[5]其用意本是茶葉將不用透過廈門轉口至國外,但是仍取代不了。p.142
[6]劉銘傳於1887年將巡府衙門設於臺北。
[7]第四章,「產銷組織與運輸」,p.145「不論北部的茶、腦業或南部的糖業,外商均只在產品市場由外商初拓展時較占優勢,而後外商所開拓的市場隨即因本地優越的經商能利,對本土人情的熟悉,較具機動性,經濟民族主義的興起,而對外商有杯葛的現象,政府對外資雖表歡迎,但不夠保障。而使華商逐漸取代外商的地位。這些華商所擁有的資本包括大陸資本、本地資本或兼為陸資本與本地資本的買辦資本。」
[8]p.30-p.31
[9]p.191

5 則留言:

  1. 您好,我也是歷史相關學系的學生,教授也有要求寫摘要只是是單篇論文的,想請問您是怎麼做書籍的摘要呢?特別是要怎麼將一本書濃縮至千字以內?

    回覆刪除
  2. 您好,我也是歷史相關學系的學生,教授也有要求寫摘要只是是單篇論文的,想請問您是怎麼做書籍的摘要呢?特別是要怎麼將一本書濃縮至千字以內?

    回覆刪除
  3. 我的作法通常就是先就整本書的大重點在第一段提及,接著說明書的結構(章節等等),說明自己要怎麼鋪展下面兩三段,以千字的摘要來說,大概分三段:說明、內容、結尾。內容可以再細分二到三個小節,結尾就是做個「簡而言之」的整理。嗚嗚我也不知道你們教授的要求,我大概都這樣摘要,這樣回顧的時候比較容易懂書本的內容(因為很容易會忘記)。希望有幫到你


    回覆刪除
  4. 結尾也可以提出疑問,特別對於單篇論文,有時候問題鋪展可能有些疑慮,都可以一併提出。

    回覆刪除
  5. 謝謝你的說明,讓剛開始學習如何摘要的我有一個可以參考或依循的模式。

    最近必讀書目大增,不常上網,很不好意思這麼晚才道謝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