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27 政大百年樓
張隆志,「人人都是歷史學家?」:大眾史學,公共史學與當代台灣
簡短筆記:
(一)台灣public history脈絡:
其中一條可以追回「社區總體營造」(1994),以及「大家來寫村史」(2004-2008)這兩件事情,地方誌開始重新編纂,地方也有許多文史工作者出現,設立工作室或者小型博物館。而另外一條線,是周樑楷老師引介大眾史學到臺灣學界。除此之外,博物館也是大眾史學的重要推動場域,像是臺灣歷史博物館就有《歷史臺灣》關於大眾史學的專號,較為詳細介紹大眾史學的學問脈絡,以及臺灣學界狀況。
(二)台灣大眾史學研究教學的概況:
目前有東吳大學林慈淑老師(著重歷史教育部分)、成功大學的鄭梓老師、東華的蔣竹山老師(「新文化史部落格」至今點閱率超過兩百萬),以及師大的應用史學學程、台北大學甚至是有跟周樑楷老師合作推動大眾史學相關的科技部計畫,以及台北教育大學的張弘毅老師。這是現在我所知道的、有在做大眾史學相關推動的學校和教授。
(三)Public history會涵蓋到:
- 地方文史:至少在台灣,歷史已經無法只在檔案室裡進行工作,歷史學必須要重新回到田野進行研究,透過口訪去接觸社會。
- 文資保存:文資論述的重要性、歷史記憶、發掘/保存/再利用(不只是個別專業,需要跨越到歷史、美術、建築等等)
- 博物館:大眾史學實踐平台;文物蒐集、展覽策畫、出版等等
- 歷史教育
- 數位人文: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台灣文獻叢刊資料庫的建立;數位典藏計畫。數位工具的興起,使得歷史史料的研究方法受到挑戰。
- 影視史學
- 歷史普及:注意讀者的感受、以及知識流通的狀況和過程,和學院研究者大不相同,學院以研究者、以取得知識為主要核心,兩者的方向很不一樣。像是現在有很多相關的出版物,例如大眾史學叢書(《太陽旗下的魔法學校》);參考日日新報,寫台灣人如何接觸摩登的狀況與生活的《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又或者像是翁佳音老師采風式隨筆考證。另外,也有以大富翁為原型的《走遍台灣》,不過根據小孩的說法,沒有很好玩(笑)。
(四)在台灣,public history的四種理解面向:
- 實用史學 applied history:強調歷史的應用層面。
- 通俗史學 popular history:強調歷史知識、歷史發現的「轉譯」成一般話語使人了解。學院的歷史家在意的是歷史事實的發現,而public history除了歷史事實之外,還會注意到是「誰的歷史」、「誰寫的歷史」、「為誰而寫」,周樑楷老師借用了林肯有名的一句話「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藉以說明public history:「 history of the public(s)、history for the public(s)、history by the public(s) 」。
- 大眾史學 people’s history
- 公共史學 civic history:面對台灣當代政治,老師認為上述的三種public history的途徑/理解方式,並無法處理現有的危機,也就是現在的歷史學無法回應大眾對歷史的拷問,遠遠落後於社會學、政治學等的發展。他認為公共史學是最需要著重的,也就是歷史學之是如何公共化,創造出公共領域、討論環境和氛圍,藉以提升公民、民主的素養。不在只是試圖給予正確的歷史事實。public history在台灣不應該只是提供小確幸、趣味性,而是要面對當代台灣歷史的複雜性。
原本歷史學是手工業、個人的發展,這未來應該還是會是主流,但跳開個人層次,歷史學者必須開始去想如何跟不同領域的人協作、共享發現。建立核心知識/跨領域的能力/社會連結的能力。
目前台灣歷史競逐的問題,就是歷史文本、記憶文本和認同文本的競逐,也就是當我們討論歷史的時候,牽涉的到的,是事實、材料、記憶政治等問題面向。目前台灣在討論這方面仍不太成熟,不論是口述作為歷史證據的討論,或者對於材料、人物作更細緻的心理層面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