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牛奶歷史追溯
臺大牛奶在學校與坊間名聲響亮,各地都有人特意前來排隊購買牛奶與相關產品,雖然許多人知道這樣的產品,但對於背後關於臺大牛奶的源起、臺大牧場的沿革等歷史並不清楚。因此,筆者使用《國立臺灣大學農場試驗場場誌》[1]為主要參考文本,搭配意識報文章,並以「臺大牛奶」為核心,簡扼探討與勾勒臺大牛奶與牧場的歷史。目的是希望對臺大牛奶的認識不只停留在產品的層面上,而是要進一步理解其中養殖、教學、大眾教育和銷售的情況,並且提出問題反思。
一、
牛奶的出現始末
臺灣的乳牛養殖始於日治時代,直至1943年時全臺已有75戶牧場,牛隻則有1700餘頭,但二戰後因為糧食缺乏,導致乳牛量銳減。一直到戰爭結束,國民黨政府鑑於健康因素,於1947年時向聯合國救濟總署(UNRRA)[2]要求撥贈75頭乳牛,並將牛隻運送到各個相關機關與學校繁殖飼養,並進行試驗研究。但因為局勢關係,並未將牛隻送往南京,轉而運送到台灣,其中將日治時代留下的農場接收三十餘頭的乳牛,開始養牛之事務。
農場的用意本於教學,但在二戰後,教育部便要求財源自足,因此臺大開始做示範畜養,並生產銷售商品以達成收支平衡。其中,鮮奶是最早被開發出來的產品,1949年便有生產並配送訂戶,且在農場的產品中,以畜產品為大宗,其中鮮奶最為重要。1957年時因美援而增建了畜牧組牛奶加工室,並增加牛奶加工設備,作為加工實習的教學場所。1959年農場成立福利社經營牛奶、加工品的銷售。而為提高銷售,於1980年在舟山路設立產品展示中心,2005年又在農業陳列館對面設立第二展示中心。那時候的鮮乳是用玻璃瓶裝,一直要到1996年才全面變成塑膠瓶包裝。
二、
教學、推廣與銷售
雖農場本作為教學之用,但因為財政困難的因素,農場需自給自足而發展商業銷售,而這在臺大的脈絡裡將之稱作為「示範經營」。近年來,台大農場除了鮮奶、肉製品的製作以外,也研發了各種加工品,如優格、優酪乳、貢丸等等,且銷售的成效也具有成果。可以說,臺大農場的經營開始形成一種自有品牌,雖未上架,但卻有頗具規模的顧客,並且在每日的農產品販售時間點來光顧購買。據了解,臺大農場與動科系畜牧組有密切關係,之間為教學的關係,而臺大農場一開始的本意,如上文所述,正是教學。是在後來因為財務方面才改為示範經營,以推銷優質農業產品為本位開始銷售產品。但值得注意的是示範經營的教育面向,雖言向大眾教育,實際上看到的情況卻傾向商業化。
筆者在觀察到這樣的現象時,好奇臺大牛奶作為教育用途和銷售商品是否有面臨到彼此衝突的狀況,也就是說,人們只是將臺大牛奶作為品牌購買產品,而不。但筆者並非第一個注意這件事情的人,2010年臺大意識報有登載一篇關於農業推廣的教育與產銷的問題,篇名為〈在教育與產銷之間:校園農業推廣如何可能?〉,作者為陳珮藝與陳誼珊。內文提及︰
臺大農場最初設立的主要原因,是支援生農學院老師的研究與學生的研習,然而隨著時代變遷,臺大農場的功能漸漸與社會有越來越多連結。而農產品展示中心,起源於台大農場因在人事上、會計上較獨立,須自給自足,期盼藉由農產品的販售,幫助創造更大的盈餘、支持農場運作。……台大農產品展示中心販賣台大農場自製產品,並引進全台各地優良農產品,可說是跨出了「在地農產在地銷售」的第一步。在教育推廣上,若能將校園作為具公信力、民眾願意參與的中介,輔以臺大試驗場導覽與農業陳列館等資源,或與合作農會辦理更多能讓顧客參與的互動、交流式活動,實屬推廣農業之良佳管道。但以台大農產品展示中心的販賣型式而言,若顧客不主動參加解說活動、亦無興趣走進農業陳列館(且陳列館內也未必有相關展覽),那麼臺大農場與展示中心似乎僅剩下農產品生產與販賣的功能,與真正成功的教育推廣有點距離,最終亦只淪於商業化的販售取向。[3]
該報導是認為臺大農場逐漸發展農業產品,但在推廣農業產品上並不主動,最後展示中心變成只是販售熱點,而漸失教育實質意涵。確實提到臺大農業產品,就會想到兩家農業展示中心熱絡的人龍,但若詢問排隊的人們究竟為何堅持購買臺大牛奶,大概無人清楚知道牛隻在哪裡飼養又牛奶如何生產,許多人購買是因為「臺大」的標籤。根據王聖耀博士口述,他猜測臺大牛奶的熱銷是因為「臺大出產掛保證」,使臺大農場在生產牛奶的過程中更加嚴謹的去製作,比如引進低溫殺菌機,用八十度的低溫殺菌法殺菌三十秒,較外面廠商因製作方便而用高溫殺菌殺兩秒;又或者定期檢查乳牛確保牛隻的健康產出優質生乳。回到原本的脈絡,農場的設置是為了臺大師生的教學,另一方面順應財務問題、時代潮流而開始經營推廣優良農產品,但是在大眾教育的部分卻看不太到成效,卻在人們對於臺大牛奶的瘋狂排隊搶購的現象中看到臺大農場/臺大牛奶已經成為一個品牌,而人們是因為信任該品牌而購買,並不了解之中的內涵。在購買上面並非因為關注臺大牛奶生產方式等因素而購買,這些已經變成了消費者選擇的前提──臺大農場出產的牛奶就是品質好、香醇──使得人們喪失進一步了解農產品的動力,將臺大出產的農產品的好品質視為理所當然。確實,臺大農場作為學生教學場域是一件極好的事,但作為一間大學,公開經營農產品而宣稱要達到的示範經營是否有做到呢?面對牛奶、食安問題,臺大在販售「優質農產品」時是否也需一併推廣「優良的製造流程」,讓大眾更加對牛奶/食物的製造過程更為了解關心和關注,而不只是在發生食安問題時購買臺大牛奶以避掉危害。
三、
結語
因為篇幅問題,上述只略提臺大牛奶形成的脈絡、目前教學、銷售與大眾教育的情況呈現,可以看到臺大牛奶並非一開始於日治時期形成,而是要到國民黨遷台後,透過美援的牛隻開始作為研究教學之用,又因財務自足之要求而開始有販售牛奶的情況。牛奶是最早的販售的商品,建立配送機制,爾後發展甚至增加更多農產品開發,並以農業展示中心結合販售商品以支持財務,以販售優質農產品做示範經營。但延伸出來的問題便是:臺大農場的經營是否過度商業性而忽略大眾教育的部分?牛奶的存在從原本的教學之用,轉為支撐金源的商品,這隻中所言的示範經營中的「示範」是否有達到教育之功用?這些都待商榷,筆者這篇報告如開頭所言,是希望不只將臺大牛奶視為普通商品看到,更看到背後的製造、銷售與問題,讓這樣被忽略的重要議題能夠再次使大眾關注與討論。